首页>资讯>留学动态>文明的差距有多大:英国文化带给我的触动

文明的差距有多大:英国文化带给我的触动

如果你去英国只是做短期旅游,除了感受到迥异的古老文化气息之外,也许会感叹日不落帝国今日经济发展的缓慢。确实,就经济发展而言,北京的繁华较之伦敦可谓毫不逊色。但如果你在英国住得久一点,你就会发现两国在社会文明方面存在的差距。在留学英国的日子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提醒着我这些差距的存在,让我感触颇多,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有待完善与改进。

1不敢高声语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第一个让我极其不适应的地方就是英国人说话的音量。中国人几乎个个都是大嗓门,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似乎必须大声说话对方才能听得到。国内的饭馆里、公交车上,随处可见旁若无人大声交谈的国人,周围的人也颇为习惯这种热闹的氛围。所以,刚到英国时,我真的很不适应他们小声说话的习惯。尤其是在室外,每每在校园里见到同胞,我就会十分兴奋,声音也不知不觉就升了上去。此时,周围人往往会向我投来异样的眼光,起初我大惑不解,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那样看我,后来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说话的声音太大了。于是,自那以后,每次张口说话前,我都会在心里提醒自己小点声,再小声点儿。天长日久,我也渐渐习惯了小声说话。

在国外期间,我也不时遇到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的中国人,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替他们惭愧。有一次周末,我在一个饭馆吃饭。饭馆不大,也就有大概十来张桌子,大部分人在埋头吃饭,即便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只有两位中国人在高谈阔论,他们的说话声在屋里显得格外刺耳。两人聊得特别起劲,俨然一副他乡遇故知的模样,根本没有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俗话说“入乡随俗”,如果在机场你还在高谈阔论的话,到了英国你首先要做的是降低说话的分贝。

2关爱残疾人

英国人国民对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让我深受触动。有两个场景时至今日仍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每每想起我都不禁感叹两国在这方面的差距之大。

一天早上,我来到车站准备坐公交车去学校,只见迎面走来一位年轻的姑娘,手里牵着一只狗。这只狗很高大,身上的毛黝黑发亮,与一般的宠物狗有点不同。大狗看上去有点凶,我不由得后退了几步,想离它远一点。等女孩走近了,我才发觉她是盲人,那只狗原来是只导盲犬。女孩告诉周围的人她要坐的公交车路线,等车来了,大家都热心地提醒她车到了。在她的指挥下,导盲犬很麻利地上了车,女孩紧跟其后。上车后,她站在公交车前部抓住把杆,而那只狗则乖乖地蹲坐在女孩身边靠窗的地方。听着公交车的报站,女孩在目的地下了车。导盲犬走在前面,与女孩配合得相当默契。而在国内,导盲犬的普及以及对盲人的关照似乎远没有到这种程度。

还有一次,我在车站等公交车,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大约六十多岁,正端坐在轮椅上。她的轮椅是电动的,只要按动按钮就可以进退自如。我当时以为她不过是来车站接人的,但下面发生的一幕让我惊讶不已。公交车缓缓进站了,等该下车的乘客下完后,司机从车上走了下来,先放下公家车上供残疾人上车时的专用踏板,然后把老妇人推了上去。他把老妇人的轮椅安放在公交车前排留出的把杆之间,并扣上固定轮椅的带子。等老妇人到了目的地,司机又亲自过来把她推了下去。老妇人按动按钮轻松自如地朝市中心驶去,估计是去买东西了。

上面两个场景发生地非常自然,没有人觉得大惊小怪。而对于来自中国的我来说,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因为在北京我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场景。与我在英国的所见相比,国内人们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似乎远远不够,政府也没有为残疾人士配备足够的辅助设施。

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在英国,最让中国人羡慕的大概要属这里的自然环境了:蓝天、白云、绿地以及PM2.5含量极低的新鲜空气。而这一切都与政府以及每位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密不可分。在英国,大街上跑的大部分都是小排量的两厢汽车。对很多英国人来说,汽车只是代步工具,而不是炫富的资本。此外,政府制定各种措施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单单是公交车票价就有数不清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单日票,持该票当天可以无限次坐某路(或某公司的)车;有家庭票,夫妻两个人或带一到两个孩子同乘;有周票,在一周内乘同一路车,一次购票,整周有效;还有月票、季票、年票、学生票等。这些优惠措施不仅针对本国人,外国人也享有同等的优待。火车票也有类似的政策,而且持有些公交月票还可以在本区内乘坐火车。还有很多人把私家车开到火车站坐火车上班。所以,尽管英国的街道不算太宽,却很少发生堵车的情况,而且公交车司机技术娴熟,通常会把车开得飞快。

在英国,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每位公民都极其自律。在这里,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垃圾桶(有的城市一家有几个垃圾桶),生活垃圾必须分类。如果出去遛狗,英国人总会拿上一个垃圾袋,即便是在四处无人的大草坪上,他们也会记得把狗的排泄物带走。所以走在英国的草坪上,你不必担心脚下会踩到污物。

英国的乡村到处是花花草草,一望无际的大草坪和郁郁葱葱的树木随处可见。秋天时节,野外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实。英国人似乎只喜欢吃商店里卖的水果,街道两旁、山坡洼地种植的果树上结的果子则无人问津。你常常可以看到熟透了的果子掉在地上,烂成泥,化成肥料。超市卖的水果大多很小,只有我们国内出售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大,多半是没有施过化肥的有机水果。人们不喜欢买个儿大的水果,也迫使果农不会盲目使用膨大剂或化肥,这种做法也非常有利于环保。

英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之所以深入人心得益与他们的自律,也与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分不开。他们把工业革命时期废弃的矿区修建成环境保护的教育基地。那些被煤烟熏黑的屋子和脏乱的矿区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去参观,志愿者们穿上当时的衣服给参观者讲述当年环境污染的“盛况”。

4老有所为,老有所养

在英国,待不了几日你就会发现这个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为随处可以看到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但仍在工作的老人。在英国,女人的退休年龄是60岁,男人是65岁,但近些年来政府越来越多地鼓励人们延迟退休,对年龄已不做刻意规定。老年人也乐得出来工作,或者做志愿者。我去参观莎士比亚故居时,发现从售票员到讲解员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们有份工作做,心情就会不错。有一次,我在一个商店门前和大家一起避雨,看到两位穿着超市制服的老妇人在高兴地唱歌,她们虽然白发苍苍却精神抖擞、活力四射。我被她们对生活的热情感染,也情不自禁跟着唱了起来。

养老在中国是件令人头疼的大事,而在英国似乎简单了许多。政府出资在每个社区建立社区养老院,老年人缴纳一定费用后就可以住在离家不远的老年公寓中,并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照顾生活起居。我所在的住宿家庭里,房东夫妇都已经六十多岁了,没有精力照顾女主人年迈的母亲。于是他们就决定把母亲的房子卖掉,送她到该社区的养老公寓。这样一来,母亲得以照顾,而且因为离得很近,他们可以时常去探望。

那些居家养老、生活只能半自理的老人也可以选择让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相当于国内的小时工。这种工作人员有可能是政府雇员,也可能是志愿者,所提供的是无偿或低偿服务。如果老人跟自己的孩子一起居住,在孩子外出度假期间,老人也可以被送到专门设立的短期护理机构——暂托处。总之,完善的养老机制使得英国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