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留学动态>最容易搞错的问题:英国留学学的是什么?

最容易搞错的问题:英国留学学的是什么?

  有一种气质叫理性,有一种文化叫安静,有一种形式叫读书,而三位一体的便是英国人。英国留学的文化存在感是独一无二的特色。

  在英国留学前的大学申请阶段,申请人需要提交一份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阐述选择该大学的原因和学习计划。

  与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想法一样,我一般会从职业规划的高度,解释自己在英国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和相应步骤。

  当然,这些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更多时候是为了应付英国大学的招生办公室。不过,多多少少,我还是沿袭着国人惯有的思维模式,证明的无非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通过留学好找工作!

  其实,在这个人生规划的指导下,中国留学生自然而然地又回到了国内学习方式的轨道上。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早年间传下来的“谚语”在国内管用,到了英国也在发挥着作用。中国人毕竟还是中国人。

  英式教育中,成绩往往是隐私,但每当作业或考试的成绩发下来时,我们最津津乐道的仍然是谁得了多少分,甚至还要把成绩攀比的魔爪伸向外国同学,其钻研精神远远胜过小组讨论和课上发言。

  看了一圈,问了一遍,知道了自己的大致排位后,心安理得了,好的可以沾沾自喜,差的可以从头再来。这可能也是实用主义原则的驱使吧!

  毕竟,成绩不好,对不起这两万多英镑的投入(学费和生活费,按当时的比价,要二十六七万人民币),脸面上当然也过不去,如何向亲朋故友交代呢?

  我们中国人的留学从来都不会轻松,这可不完全是“私事”。我们中国人太早认识到了生活的残酷,于是也就太早丧失了浪漫的诉求,转而专攻表面文章了。

  中国式留学的基本特征,往往是国内的学习习惯、教育观念延续到国外,留学只不过实现了国内向国外的位移!

  在英国留学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把关注点集中在学习成绩以外的更广阔的世界,开始兴致勃勃地观察英国人、英国教育、英国社会。渐渐地,我才明白,英国留学的最大收获其实是魅力无穷的英伦文化。

  作为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领跑者,英国的工业、制造业、传统能源行业大都衰落,或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格拉斯哥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Cumbrae岛附近),锈蚀的铁锚静静地躺在砂砾、礁石之中,洋面上18世纪曾经穿梭于英国和北美(英属殖民地)之间运送大宗货物的轮船早已无影无踪了;

  19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位于英国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船厂,曾经为中国北洋海军建造“致远”、“靖远”、“超勇”、“扬威”等铁甲舰船,如今,造船业已经从纽卡斯尔的经济格局中消失;

  让英国人引以为豪的众多汽车品牌——“捷豹”、“路虎”、“劳斯莱斯”、Mini Cooper——也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中“花落别家”……

  不过,全球产业化调整和重新布局的表象,还不是英国真正的内在气质。

  人们或许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她的制度优势体现出强大的同化能力。她率先以理性和法律为基石,使王权让位于民权,开创了前无古人的民主制度;以“和而不同”的政治智慧,维系了不列颠的秩序;以“日不落”的大国气度,连接了遍布世界的“英联邦国家”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在文明层面,“英国”几乎是理性主义原则的代名词,难怪很多中外学者以此归结为英国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

  宪法或不成文的宪法传统是政治统治权威和法律合法性的来源,人遵守宪法和法律,服从政治,是依靠超越特定宗教或意识形态的理性精神。在西方各国,政治理性化最早出现在英国,它是一个随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而导致的政治现代化潮流。理性化的表现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如选举和立法程序)和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原则相背离,具有不同信仰的人可以尊重并遵守共同规范,这可称为规范认同。——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有一种气质叫理性,有一种文化叫安静,有一种形式叫读书,而三位一体的便是英国人。

  说英国人高雅、有风度,读书恐怕也是其中一个佐证。据说英国人的阅读量是平均每人一年37本书,而中国人是0.7本。媒体上有人认为英国的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恐怕与人口素质还是有关系的。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神探波罗”、罗琳的“哈利·波特”,这些小说发行量过亿的英国作家曾经和正在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洛克的《政府论》、休谟的《人性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这些彪炳史册的理论曾经和正在左右着世界政治、哲学、科学、经济的走向。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阿伯丁大学、爱丁堡大学,最古老的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最年轻”的也有500多年了,这些英国中世纪前后建立的古老大学,曾经和正在点亮人类的文明之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留学的文化存在感是独一无二的特色,去一下位于格拉斯哥的Kelvingrove博物馆就都明白了。

  一般而言,博物馆的最大问题是专业性过强,展品的重要性,从摆放的位置、温度湿度的控制,到安保的措施,面面俱到,但在说明文字方面,却惜墨如金,有限的文字基本让位于云里雾里的专业术语,如此一来,感觉博物馆基本上是为业内小众服务的。

  Kelvingrove完全不同,它是以大众的视角设计展览的。在一张油画面前,陌生的场景让我完全摸不着头脑。而旁边的文字注释竟然把油画分成了五个细部:鹦鹉啄手、手拿桃子、手握鲜花、手执三角铁(乐器)、手指镜子,并解释这五个定格的动作代表了人的五种感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

  这样一来,看似复杂的画面,一下子清晰可人,而其中的文化自然而然地流向了普通大众,符合英国大众教育的主旨——文化传播。

  -------本文作者:赵刚Andrew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