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故事日记> 留学,自由与孤独并蒂而生

-----------------本文作者:看不懂哲学作业的花脸儿/文,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个周一午后,波士顿在刮飓风。我在卫斯理住的这栋已经有100年历史的宿舍楼的窗外,两层楼高的树疯狂得摇晃着它们的枝干和叶子。到美帝差不多已经一个星期,有了一个新习惯:每次写中文或者想到在中国的人的时候,都会想象一下,那边的这个时间会是怎样的光景。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中国是夜里3点半,我能想象到的是家里楼下静悄悄的马路上不时有几辆出租车经过,稍远一点的饭馆儿招牌还都亮着明晃晃的灯。

 

 

可是正和家那边一片寂静,火光温暖,这里狂风大作这样的天气对比一样,这里的生活节奏与事件发生速度也是无可比拟。

 

不光是我,同来的许多人聚在一起都总要感叹“学术自由”。曾经没有的计算机科学、天文、哲学……太多太多的学术可能性瞬间出现,让人兴奋又眼花缭乱。同时,各种听起来有趣得要命的课,比如中国戏剧、亚洲人在美国(各位喜欢神经科学机械建筑的小公举们,对不起我是文科生);还有各种各样的语言,比如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等等,都让人恨不得学校能同意自己把课表塞得满满当当。这种学术自由是让人陶醉的,几乎像是多年来被逼上不想上的课之后的奖赏。而在学我所爱之后,生活的大部分由所喜欢的课业组成,也是满当当的幸福。

 

 

 除去学术自由,“人身自由”似乎体现更明显。上课时间以外,人在哪里闲逛、或者做什么都没有人或者规则约束。坐车进城去中国、韩国、意大利城的各种餐厅、或者跑去查尔斯河上在夕阳时划艇。近一些,就在学校的大草地上看松鼠、绕冰心笔下的慰冰湖走路跑步、或者在健身房图书馆学生中心享受空调都能自得其乐。同时,校园里的各种活动,不论是学术性还是文娱体育甚至就是纯party性质都多到无比。如此自由的生活比起高中不下楼升旗、上操就要挨一顿呵斥,或者晚自习也不能迟到早退,永远没有自己宿舍钥匙的生活比起来,仿如天堂。很多时候,看天空湛蓝,会想默默对自己讲:“这是完全自由的青春”。

 

可惜自由和孤单是孪生姐妹、并蒂花。哪有开一朵另一朵不见踪迹的道理。自由既然已经炫耀过,留学生活的孤单,那些独自一人、或者拼命挤入人群的瞬间都要在下面一点点展开。

 

集体主义,有时候还会想念你

 

这个话题,想从食堂讲起。

 

初中的时候,学校有一个“惨绝人寰”的制度:每个班级的学生必须在上午最后一节课后排好队一起走到食堂,打饭后在规定好的班级位置上坐下、读英语、吃,最后再排队集体回宿舍午休。这种如同人民公社的行为曾经让我深恶痛绝,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吃饭快的人要浪费时间等吃饭慢的,这岂不是谋杀效率?

 

而如今踏入食堂,仍然会谋杀效率,只是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刚到学校的某一天,我端着刚盛的食物一个人走进偌大的食堂,在门口张望。满食堂看不见室友、或者其他认识的朋友,食堂里那些少则坐五六人,多则坐十几人的桌子边都是陌生的面孔,不同体型、肤色、年龄,用不是我母语的语言高声谈笑。我一个人跑到最角落不显眼的地方,只可惜硕大一张圆桌和旁边的空椅子提醒着我,我不该一个人;旁边的说说笑笑也像语文课曾经分析的那样“以动衬静”;以喧嚣衬孤独。

 

 

于是在这里开始了和朋友的约饭群:一群住得近的人拉个群,什么时候在哪吃饭都要打声招呼,好大家凑堆儿不显寂寞。同时自然而然的,谁吃的慢—---哪怕是慢个10分钟,其他人也多半会耐心等她吃完再一起走。这可不就是自主谋杀效率?

 

而这种主动的谋杀效率,缓解了孤单,却让习惯了集体主义的人有一点点心累。

 

可能是因为习惯了有一个班级、班级上的人上同样的课、去同样的升旗仪式、同一时间吃饭休息;也是可能因为习惯了有军训、上操、运动会,那些同样的口号和与其他集体拼比时的同心协力;更可能是习惯了集体主义创造出的毫不费力的被包括感和融入感。于是当孤独驱使,而不是纪律要求我们去牺牲一点自我的时候,事情就显得更加被动和无奈。

 

 

同时,因为集体主义的消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似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我的室友人都极好,虽然性格各异,但是都十分有礼和贴心。但就是这样,我们寝室的谈话风格也常是这样的:“我要去吃饭了,有人一起么?” “不行啊,我一会儿要去学习小组”;或者“我的植物快死掉了,得带它们去温室找人看看了”“我陪你一起!”“你什么时候有空?”“我来看看时间表”……两人对了一会儿时间表后发现根本没有同时有空的时间……

 

因为没有班级,反而自主选课、选活动、选一切,每个人的时间表都长成了各不相同又稀奇古怪的样子。所以太多时候,生活中的随性部分消失了,不能一时兴起和朋友一起溜去温室去看电影吃饭压马路,而哪怕是计划,要是想起来的晚了,会连合适双方的时间都找不到。我们都在各自的时间表上过着各自的生活、在不同的事件上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再没有谁知道谁的大部分生活,即便同处一室,一天的心情经过只能通过晚上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来得知。(咦?听起来好像你霉和各种男友分手的原因)

 

这样的日子里,我猜我们都会偶尔怀念一下曾经因为有集体主义、有一样的作息时间表,所以和一群朋友从上学到放学都时刻不离,对方去小卖部买包干脆面我们都会在门外等她出来再一起遛弯的过往吧?

 

 

 可是,如果不那么情绪化,长大一点儿,理智一点儿,其实告别集体主义无非是长大。曾经把大家像一群小动物一样聚集在一起,一点儿自我空间都不给,无非也是因为不相信“小动物”们的自我规划安排能力。而如今“小动物”们有了大把时间空间用来自我规划,干嘛还闹个伤春悲秋?

 

可惜,集体让人踏实、陪伴让人柔软。一个独立成熟的个体总归容易更多些冷静坚强和井井有条,却少许多温情随性?于是想念集体主义的时候,会否也是在畅想另一种选择?

 

我在大西洋边啃蔬菜沙拉,你在前门海河酣然入睡

 

昨天与同学聊天,说起,其实觉得在这边虽然身边一直有朋友相伴,但是还是充满想念,因为心里最重要的好多位置往往已经给在国内的人提前抢占去了。

 

的确如此!

 

来的第三天,我在自己房间的洗手间洗澡,因为外面也空无一人,就延续了从前洗澡放音乐的习惯。结果自动播放刚好到了“我是歌手”刘涛版的《为你我受冷风吹》。在交出申请、出国以前,我这个曾经从不听中文歌的人疯狂迷恋上了中文老歌和粤语歌。而《为你我受冷风吹》这首歌刚刚好是我第一次禁不住我妈的诱惑,陪她看“我是歌手”的第一次所听。

 

在浴室里,刚听第一句,眼泪就一下充盈了眼睛。不为其他,只为想起来了走前的那几天陪我妈北京瘫在沙发上看各种无脑电视、啃各种据说有罂粟的鸭脖,然后家中小猫年糕时不时过来蹭我们腿脚的日子。那时候离离开家也就三天,所有记忆太过清晰,而距离和新的生活离家又太过遥远,于是会没出息得情不自禁。不过最后眼泪还是没出来,因为我赶紧关掉了音乐,之后也删掉了所有手机上的中文歌。不思则不乱。

 

 

后来再没有这么没出息地想过家,但是“不思”毕竟是不可能的。每当和在国内那些在乎的人聊天、通话、或是单纯一闪念想到了他们时,心里总还是会揪一下。是那种想大声告诉他们“我想你”,但是又嫌自己矫情、又觉得他们不能理解的难过。毕竟,对于国内的人来讲,家还在,生活还一样,只是少了我一人。而对留学生来讲,少了的不止是你们,还有你们所构成的整个世界。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时候会被周围的人事提醒着,恍然觉得自己少了什么。比如美国本土学生在比国际生玩两天入住的时候,本来冷清的校园里面一下子充满了人气: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家长充满了校园,每家的后备箱里塞满了零零碎碎的行李物品。我的三个室友都是那天搬进来的,于是一早上不大的房间里共有六个人在里面忙忙碌碌。我和她们的家长打过招呼就出门了,因为忍不住对比我一个人收拾了一整天的小角落和她们的家人收拾了两小时的角落一比有多么自惭形愧。当天校园里也组织了新生与家长告别的活动,有人哭得稀里哗啦,各种拥抱或者是住得近的家庭的挥别和承诺不久再见。那时候就会想起和父母在机场的告别,他俩被需要刷机票的闸机挡在外边,我一个人背着包拖着箱子往前走,没多说什么,只是走好远之后回头他们还在。

 

 

留学生的想家明明更理所应当,但告别却掩饰得过分镇定。

 

但最终,适应总会发生,曾经的生活不再就必定会有新的生活发生。可思念也必定是常态,但是就像香味闻久了就不再有感觉,想念久了也就会成了一种无关痛痒的习惯。昨天有个人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那水流着,遗憾和思念存着,但是日子也必然会拼命向着精彩行进着。

 

最后

 

美帝当然不止有想家和寂寞,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许多好玩儿的事情文化现象还仍是令人兴奋的谜团。只是留学生活,总逃不过半夜里你的胃突然想吃红烧肉麻辣香锅水煮鱼这种突发情况;总躲不掉因某事某话突然想家或者倍感孤独和不安的瞬间;总无可避免发现多少瓶老干妈也带不回家的味儿的无奈。

 

 

所以嘛,我承认自由、承认许多新鲜和快乐,但是也想要认真写写,那些被掖在思维最深处,不喜欢说的那些如同示弱的思念、不安、孤独和恐惧。

2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