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游学分享> 欧洲> 游学夏令营受青睐的到底是“游”还是“学”

临近开学,本市的开学经济迅速升温。记者调查了解到,除了开学必备“三件套”:手机、电脑、数码相机以外,今年暑期,国外夏令营异常火爆,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交流去感受外面的世界,为新学期做准备。

游学夏令营
包头综合广播记者柳晶报道:
于女士的儿子今年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高兴之余,于女士更多的是考虑到孩子未来综合方面的发展以及如何为即将步入的大学生活积累养分。
 于女士:假期让他跟团去参加一个国外的夏令营,儿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他自己提出来的,说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和孩子的爸爸商量了一下就答应让他参加了这个团,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
时下,对于很多准大学生们来说,除了硬件设备到位外,自己的内在素质同样重要,像于女士这样为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作前期投入的家长有很多,他们不惜花费高昂的费用去为孩子的未来发展铺路。
于女士:参加国外夏令营的费用是二万多,加上前期的口语班,一共是三万,我觉得能接受。因为,现在社会竞争那么激烈,我觉得大学校园的书本内容只是一部分,孩子的实践很重要,我让他参加这个夏令营的目的就是多接触外面的养分,回来可能就有不一样的想法。
但对于这样的做法,也有家长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家长周先生:我觉得什么都适可而止,孩子有时候都是一种盲目的攀比,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想要什么?
高先生:看别人有自己就得有,有时候其实挺不愿意以此为代价去满足他们这份虚荣心的”
刚刚结束游学行程的市民张先生认为,海外游学夏令营的性价比并不高,更多的是“游”大于“学”。
张先生:我是带儿子一块去的,就是想让他长长见识,然后可以提高一下英语水平,但是去了以后感觉玩的成分比较大一些,跟旅行团没什么区别。
据了解,夏令营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出现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最早的传统夏令营项目主要为徒步、野营、探险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来,夏令营项目中融合了更多的活动设计,如学习、艺术、体育、社交等以发展不同技能为出发点的类别。
近年来,各类“游学夏令营”项目在我国市场出现并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不少家长为给孩子一个“充实暑假”,可谓是下足了“血本”,为了孩子教育,家长们真是“不差钱”。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海外游学市场的确鱼龙混杂,“谁想办谁就能办”,整个行业并无一套严格优质的从业标准,管理混乱是导致一些游学夏令营“偷工减料”的重要原因,进而失去了游学的真正意义。
对此,国家级理财规划师左宇丞提出建议。
左宇丞:这种过渡的投入,最终带给孩子和家长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拼”后的沉重额外负担,更有一种无奈的浪费。对家长来讲,加重的是经济负担,而且还容易把孩子往错误的消费观念上引导。要学会适度的去爱孩子。


评论:别让游学市场陷入功利歧途
游学受青睐,成为时髦现象。但从媒体调查中不难发现,没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的现象,在游学市场并不少见。有业内人士吐槽:只要能拉上一点关系,就能组织学生去美国。一哄而上,成为行业生态的写照。
尽管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对出国夏令营的主办和承办资格作出明确规定。但在现实中,从学校到教育部门,普遍不审查合作机构资质,也很少有监管力量介入,游学市场乱象丛生。
天下纷纷,皆为利来。有人算过一笔账,学生团基本报价是每人3万元左右,而实际人均食宿和交通花销约一万元。如此暴利,难免让人趋之若鹜,而监管缺失、无序经营,更易使利益逻辑主导了游学行程。当“减成本”压过“长见识”,当商业考虑凌驾于人文体验之上,诸如价格虚高、游多学少、安全隐患多、领队素质差等问题就不断冒出来。功利化的歧途,搅乱了学生的游学梦。
游学市场积弊已深,引发一些反弹,有地方传出对出国夏令营活动一律喊停的消息。这其实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加强国际交流是大势所趋,出国夏令营对于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在许多国家也很流行。不能因噎废食。
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面对庞大的游学需求,市场能否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游学经历能否成为成长路上的宝贵一站?鉴于行业乱象,游学市场无疑需要“治治病”,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日常监管,淘汰资质差、毛病多的从业者,这才能挤掉暴利水分,提高游学项目的含金量。当然,除了政府和市场的积极作为,家长和学生也需多些淡定、少些跟风,多点务实、少点攀比,用理性去发现最合适的目的地、最负责的服务者。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