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行前准备> 郑哲敏院士畅谈科研与人生

近日,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院士和力学所研究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课。几十年来的科研经历和人生阅历,能够带给我们哪些智慧和宝贵建议?让我们感受下现场郑先生的精彩语录。

1. 力学的发展方向?

郑哲敏院士:力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和解释自然现象。目前,力学学科研究的大框架是清楚的。力学学科取得成绩越多应用越多,每个时代力学学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也许未来是脑科学,大数据信息的时代。力学在工程方面有很多应用,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东西还是不清楚,比如对海洋、对宇宙的探索。

2. 如何选题和坚持做科研?

郑哲敏院士:现在很多科学家提出的方向都是从文献上找的,很多都是别人嚼过的馍,做研究一定要走到学科的第一线,去亲身感受和体会,才能提出创新的问题。比如说研究高铁,要多与工人谈谈,多与工程师谈谈,要善于总结,就会有很多的启发。当年我们在做穿破甲的时候,很多人没见过穿破甲,所以我们跑过很多靶场。我们发现,被子弹打洞的地方有很多的液体,有流体的现象,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所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就去调研,实践的收获是非常大的,对科研也有很大的帮助。

3. 高年级的博士生,导师提供查阅文献的时间有限,导师设定的研究任务很难推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郑哲敏院士:首先对这个研究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要耐心地读文献推导公式。合理分配做科学研究的时间,与导师之间形成讨论,而不是单纯地接受命令。如果导师对这个研究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研究这个方向的其他老师或者同学请教,多沟通,多学习。但是,请教之前自己要把要讨论的问题弄明白,然后再去讨论,这样讨论才有效果。做学问最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想法,先要把一个问题的大的方向搞清楚,然后再去思考细节。

4. 您了解现在的研究生是什么样的状态?

郑哲敏院士:现在的研究生一般面对两个大问题,一个不知道怎么处理和导师的关系,另一个是研究的课题太难。

研究生与导师交流,不要胆怯,要大胆的讨论,在想办法解决面对的困难时,先要明白导师对你的要求,想一想导师给的实验题目是否有问题,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很难实现?项目要跟进,实验进展要经常向导师汇报,同时也要做一些拓展实验。

学生跟导师做项目是现在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做项目的同时,不影响项目进展的情况下,考虑加进一些自己的研究内容,设计一些自己的实验内容,有问题要与导师商量解决。

课题太难,首先在物理上弄清楚原理,深入研究问题,然后在工具和方法上做一些改进,获得一些突破,寻求创新。

5. 能否传授给青年人一些做科研的方法和技巧?

郑哲敏院士:做科研并没有什么技巧,但是可以总结一些方法。首先,问题要提好,问题提对了也就是研究方向对了。接下来,对于这个问题自己要多考虑。然后,要与导师多讨论。我曾经问过一个美国的教授怎么带学生,他是钱学森的同学,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系的教授,他说学生来提问题,我的方法是问学生,你有办法解决吗?好的学生就会告诉我说,我有办法A,我有办法B,我有办法C,作为导师,我只能告诉他先试试办法C,试过才知道。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不一定清楚你要做的研究方向,但自己要把研究方向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还问过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怎么带学生?他说我和学生对一个科学问题都不太懂,我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一起把问题搞清楚,博士阶段要靠和导师合作,一步一步把问题解决,这个过程会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克服。

做研究,研究的路线和方向可以自己定,不一定按照传统,可以改进技术,也许会失败,也许会成功,一定要大胆一些,因为科研都是有风险的,成功了就是创新,不要怕冒风险要去试一试。

今年是钱学森的文章《论技术科学》发表60周年,文章讲过一段,力学是技术科学,提到方法问题,数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问题有理解,用什么方法把问题简化。理解物理问题最难,犹如在森林里找路,你会花很多时间。突然有一天,找到了方法和问题的解,找到路了,那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过程。如果还是不行,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去验证你的理论。简化过程,哪些是因素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很重要。这个过程你会用到很多工具。

6. 目前年轻人会遇到很多的诱惑,很浮躁。在现在的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何坐得住科研的冷板凳?

郑哲敏院士:目前的研究人员确实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孩子上学,房子,这些问题也牵扯很多的利益,这些问题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国家也在想办法解决。现在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了。人类在蛮荒时代,经历了几万年,农业社会、狩猎社会、发明文字,经历了近两千年,工业革命到现在有两三百年,飞机发明一百多年,现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要替代人的工作,不久前AlphaGo下围棋战胜了李世石,有人甚至开始害怕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中,一个规律是不会变的,就是每一个人都会死亡,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带来,死的时候也不会带走。人有分析能力,可是很多人到死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生很短暂,所以要想清楚,做什么有价值,做什么没有价值。

现在的年轻人正处于急速变化的时代,如何抓准定位,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很重要。现在这个时代是个好时代,不可多得的时代,生活方式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条件下,怎样让人生有价值,做什么事情才是有意义的,可以做大事,也可以做小事。还要坚持学习新东西,学习要有效果。如果虚度,人生很快就过完了,人生浪费掉就不能重来一回。

7. 如何做交叉学科或者新方向?

郑哲敏院士:做新的方向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从最基本的东西学起。举个冯元桢的例子,他从加州理工做了20年的航空工程研究,后来自己的母亲患了眼疾,他想搞清楚这是什么原因,才开始研究生物力学,他从解剖学、生理学开始学起,并做的很精通,他现在已经97岁了。他的科研方法和其他的研究是一样的,要深入实践,摸爬滚打一番,冯元桢他是工程出身,但是却成“生物力学”的专家。力学转换到其他的学科,就要迈出经典力学的框架,比如说想了解生物力学就要深入医学,要接受从不懂到懂的过程。

8.所以如何保持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平衡?

郑哲敏院士:力学是一个实验科学,虽然实验力学的理论已经非常完备了,实验力学不是简单的看到了实验现象就行了,还要去分析这个现象,分辨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要建立理论模型、测量参数。做实验没有时间看文献,这是很大的问题,如果时间不够,做实验的同学和做理论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形成一个研究小组,一起解决问题。

9.平常有什么兴趣?如何让科研快乐?

郑哲敏院士:我小的时候很调皮,中学经历抗战,高中喜欢锻炼身体,我现在身体好,可能得益于我高中时期的锻炼。我研究生时期喜欢看小说,特别是侦探和推理的小说。现在家里喜欢看看杂书,听听音乐。

人活着心态很重要,做事情不能太计较,要像李佩先生那样活着,多想别人,少想自己,快不快乐是在内心的。我回忆过去,1956年向科学进军的时期是最快乐的,没有人打扰可以安心的科研。我还记得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力学所每天都灯火辉煌,整个主楼,都亮着灯,大家都在一心做科研,虽然很辛苦,但是心情是很愉快的。所以呢,要先把能做的工作做好,不要折腾,不要荒废自己的时间,无论环境如何动荡,自己的心不要乱。

座谈会在深入的交谈和轻松的气氛中结束,研究生意犹未尽。中科院力学所党委书记刘桂菊书记应邀参加座谈,并代表所党委讲话。她表示中科院力学所是一个拥有深厚学术研究底蕴的研究所,以郑哲敏院士为代表,力学所有很多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身上的科研精神和为国家奉献的情怀需要年轻一代传承和发扬。研究生是力学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学所党委很重视研究生的健康发展,希望研究生党支部成为力学所党委和研究生之间的桥梁,起到促进所党委和研究生之间沟通的作用。研究生党支部也要加强向心力作用,做研究生的聆听者和知心人。希望研究生能发挥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特点,对待科学研究要脚踏实地,潜心进取,充满自信。

郑哲敏院士   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早期在水弹性力学研究中取得成就。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 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 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郑哲敏先生与青年人沙龙介绍

郑哲敏先生与青年人沙龙是中科院力学所党委主办的系列沙龙活动,活动以郑先生为主、各个党支部轮流承办的,以“科研与成长”为主题,倡导“传承精神、交流自由、快乐发展”,旨在传承科学的精神、创新为民的理念,通过郑先生的科研精神与人生经历实现“传帮带”,同时了解所内青年在科研和学习中的困扰与困惑,帮助青年人成长,营造团结和谐奋进的文化,使每位力学所年轻人能发挥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促进研究所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