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故事日记> 记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那一个月~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是个世界顶尖名校之一,小编有幸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月的难忘光阴,在旅人、学者和游侠的三重身份中来回转换。今天,小编写下了这篇珍贵的美国游学游记,希望能够记录下这段难忘的经历,并且为之后的学弟妹们介绍一些经验。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是个世界顶尖名校之一,小编有幸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月的难忘光阴,在旅人、学者和游侠的三重身份中来回转换。今天,小编写下了这篇珍贵的美国游学游记,希望能够记录下这段难忘的经历,并且为之后的学弟妹们介绍一些经验。

 

 

记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那一个月~_图1

伯克利的地标性钟塔

 

旅人篇

 

横跨太平洋的航线最有趣的莫过于飞越日界线,因为这条人为而定的神奇线,十六号下午出发的我们于当天的上午到达旧金山,再转大巴至下辖的伯克利市。车程不长,却足以让旅人们遍览三藩市各类景观。

 

旧金山三面环山,一面绕水,故虽是盛夏却温度宜人。碧海蓝天映金沙,青山绿树缀紫花,自然景观之丰富难以言尽。不过这样无瑕的环境与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想来也是密不可分的:途中汽车的颠簸无时不在提醒我正处丘陵地带,但令我诧异的是,三藩市的民居无一不是依地势而建。即使会使地板倾斜,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建造者们也坚持保留土地原有的坡度;在公路建设上此种坚持也可见一斑,宁愿在道路不平处多树几个减速指示牌,也不愿意破坏山丘原本的面貌。

 

可惜在我国,开山凿隧道,破土铺铁路的例子屡见不鲜,人们早已习惯于改变自然、让环境适应人类以求生活之便,却未想过反之,由人类适应环境才是长久之计。

 

初访伯克利,这所世界知名学府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低调。青藤丛中掩映的校门,嵌着青铜色字母雕刻构成的校名,极不显眼。虽说伯克利市是个不小的城镇,但UCB的校园却绝对不像一般大U所被描述的那样大到找不着北。初来乍到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手执一张地图走遍整个校园,南北贯通不足一千米,而东西相距也不过三里路,但其中古树星罗,幽潭棋布,使得有些看似近在眼前的目的地走起来远如天边。

 

记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那一个月~_图2

 

伯克利的学生公寓多在校门之外,除了每栋宿舍楼附带的小食堂和公共大食堂Crossroads,行道两边密布的小吃店与咖啡馆还有一条永远人声鼎沸的国际食品街都使这里的学子永远不用担心伙食问题。与其他加州系列大学一样,伯克利的吉祥物是熊,于是熊的标志与雕塑遍布校园,商店的门把手是熊形的,南门前的地面上还绘了一串熊掌印⋯⋯活泼的细节将这所高等学府严谨的学术氛围冲淡,平添许多生气。

 

学者篇

 

我参加的夏校项目是ATDP (Academic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顾名思义,在这个项目中,学术是重头戏。一周五天上午都是学习时间,提供的课程有人文类(包含写作训练和美国历史文化学习),商业类(包含商业管理和法律),科学类(包含生物工程和化学)以及建筑类,并全部由伯克利大学教授授课。

 

我作为一个科学类学生,在这一个月紧张的学术经历中,从一个实验室小白锻炼成能hold住整场实验的大拿,其过程不可谓不艰辛。我们用四周时间,完成了伯克利生物化学学院学生本科前两年的所有重要实验,同时弄清了这些实验背后的理论基础。而取得这番成绩的背后,伯克利充分的学术资源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我们上生物课的地方叫"Li Ka Shing Center",是以投资者中国首富李嘉诚命名的实验楼,外观低调但内部设施非常高大上:准备室内药品琳琅满目,实验室中高端设备随处可见,操作台上精密仪器唾手可得……而我们的化学实验室想的更是周到,每人一个锁柜,里面整齐罗列着各式实验用玻璃器皿,光大小不同的烧杯就有十多个,令我大开眼界。

 

记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那一个月~_图3

 

实验掠影

 

另外,美式大学的新型教育模式也令我感触颇深。不同于国内课堂的填鸭式疯狂记笔记,我的生物和化学老师每天会布置大量的阅读,所有的理论知识都由我们在课后自主学习,而课上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自己动手做实验。虽然老师们上课不会细讲每一个知识点,但她们很希望我们提问也很乐意回答,而且在回答完我关于书中内容的问题后,她们还会补充一些拓展内容,堪称一举两得。中国的科学类学科被归入“理科”范畴,因而更注重理论与计算,而美国的课程却着重于实践。在ATDP的生化课上,我们屡屡尝试以得出最精炼的实验步骤,不断琢磨分析以求得更准确合理的结果,所以无论是美式的动手能力,还是中式的计算基础,我认为两者皆不可或缺。

 

当然,第一次接触如此专业级的课程而且还是全英文授课,我难免遇到一些障碍。比如在做完实验写报告时,我的实验结论经常显得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在预习实验背景时,大段大段充满生词的介绍又往往令我焦头烂额。幸而我们的counselor中有位伯克利生化专业的本科生,她每晚在宿舍的答疑解决了我的一大烦恼;我和另外几个同窗好友也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经常彼此分享真知灼见。

 

在伯克利,我感觉自己更像一个学者,而不是学生。我俨然从一个苦苦记诵术语和概念的生化学生,变成一个独立设计实验勇于发现新规律的生化研究员,少了些被动,多了份自主。

 

记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那一个月~_图4

科学课学员合影

 

游侠篇

 

ATDP项目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丰富多元的活动,无论是每周一次的社区服务、Outreach Project还是周五的短途远足和周六周日的长途旅行,都令人流连忘返。

 

我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算是“学农”:在伯克利小镇上的社区农场Gill Tract Farm 帮忙除草、浇花、填土、种植瓜果……作为一个上海学生,从小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我初次见到蔚蓝的天幕罩着无垠的田野,鼻尖是泥土的芬芳混着一丝腐叶的浑浊,耳畔是鸟叫虫鸣,偶尔有林间小鹿惊鸿一现,一只火鸡振翅于棕榈树梢,扑落遍地灰色羽毛……戴起工作手套,手持铁铲、钉耙等农具,我们在农场负责人Jon的躬身指导下学习耕种。起初我非常不适应这种贴近自然的生活,一铲下地尘土扑面,我会咳嗽半天,而田埂里常见的蜜蜂、蚯蚓和西瓜虫总会激起我一阵尖叫……终于,当我对着新运动鞋上不慎沾染的污泥兴叹时,Jon看不下去了,只见他脱下手套徒手扒开土壤,将花苗栽入,似是完全不在意沾上泥土——“传说我们人类一开始就是由泥土捏成的,那又有什么好害怕的?”语毕,我已是自惭形秽。

 

记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那一个月~_图5

 

我参加的Outreach Project是社会问题调查小组,在绝大多数同学选择调查“伯克利街头的流浪人口”这一热点问题时,我带领我的小组另辟蹊径,回到了我所服务的社区农场,因为那里正在掀起一场“本地食品运动”。原来,不同于我国的“大城市周边就有农业带”模式,美国的农业地区大多集中在中部平原,而对食品需求量大、人口众多的大都市又集中在东西两海岸,这就导致了美国食物运输成本很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于是许多本身食品全靠外来引进的小镇自己建起了“社区农场”,实现“蔬果本地产”,极大节约了经济成本,而且这样小规模自给自足种植出来的多为有机产品,比集中的大面积农业园里的植物更环保。因为取材新颖,我们的调查小组最后还被选出向所有学员进行汇报展示,大家对于农业大国美国居然在农业系统上存在这样的漏洞表示大跌眼镜,“民以食为天”,看来老美们也有需要向我们炎黄子孙取经的地方啊。

 

结束了平日里的晴耕雨读,周末里我们化身游侠,出没于伯克利附近各处胜景佳境。远足登上BigC,坐上山巅的秋千,在晚风里凌空飞渡,耳边鸦声阵阵,眼前红霞漫天,此情此景何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倚在橡皮筏子的侧舷上,手持橡木桨,或微波荡漾,或惊涛骇浪,都紧抓不放,徜徉于山水之间,与自然之力拼搏,展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豪迈气概,这就是我最津津乐道的White Water Rafting。除了这些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加州的人文景观也别具特色:在橘红色的金门大桥上,看桥上桥下,车辆海水,川流不息;在人潮拥挤的渔人码头,数海上千帆,品新鲜鱼蚌。还有Six Flag游乐园、旧金山科技馆和艺术宫,以及斯坦福大学,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承载着别样的回忆……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