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故事日记> 美国留学分享:留学是一场勇气的旅途

Linda是一位来自华大的一名本科刚毕业的留学生,乐观开朗,充满勇气和正能量,很希望和本平台的小伙伴们分享她的留学经历。来吧!让我们一起体验一次充满奋斗气息的留学经历。

Lianda: 我和左微姐的相识是在今年西雅图中文电台的春晚现场,在一个热闹愉快的气氛中我和正在中场休息的主持人的她有了简短的交流。我当时关注微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已经很久,对教育话题非常感兴趣的我决心一定要去她所在的华盛顿大学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一窥究竟。终于在今年愚人节的欢乐时刻我参加了西雅图见面会的活动,结识了许多留学生朋友,当时气氛非常轻松愉快,大家谈的话题就是关于留学生活。

作 为一名大四毕业生,在本科留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感受格外深刻。微姐愚人节那晚活动的总结,让我印象很深--很多人认为比起美国学生,留学生这个群 体不善于表达自己,在课堂里缺少主动发言和创新思考。但是那天晚上大家的讨论,都展现出了每个人的个性和想法。其中有几位刚来美国不久的朋友还在观察和了 解身边的事情,话语显得少了些,但是随着在美国生活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对这个文化的体验和感受越来越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都 会得到提高。所以我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不应该以偏概全地去讲留学生这个群体。我相信留学生涯对每个人都赋予了宝贵的价值,无论在什么年龄去经历它,都会刻骨铭心。我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把我的经历和对美国教育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留学不会一帆风顺,在完美和勇敢二者中选择后者

我 是在国内读完高二后来到美国的,高中母校是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出国时16岁,选择了华盛顿州伯塞尔(Bothell)的Cascadia College就读大一,一年零三个月后取得副学士学位,OPT实习工作九个月,然后进入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就读大三,现在马上要本科毕业了。出国时我在很 多反对声中选择了这所两年制社区大学,带着纠结和期待,我来到了美国。

在 Cascadia的两年,我不断收到国内朋友和亲戚的咨询,“社区大学乱不乱?”,“社区大学教学质量行不行?”,“社区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拿到正规文 凭?”等等,大家关心的背后,还是对这样留学的途径心存质疑。“拿到四年制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气读下来多好呀!”我的很多朋友建议,他们以为来美国大学可 以像在中国一样,一旦进入了学校,毕业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殊不知美国大学的淘汰制,即使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那也只是最轻松的第一步,后面等待的是 每个学期高强度的课程和各种课内课外的学习实践,有的同学不小心错过几堂课或一个重要考试,竟会落得整个课不及格的结果,甚至还危及到自己的F-1学生身 份。太多人看到的只是留学生光鲜的外表,背后多少个日夜苦读,为学习和生活的焦虑,都不是隔着一个大洋和手机屏幕所能了解的。

回 到社区大学的话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的经历。华盛顿州的两年制大学在全美国是名列前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它向满16岁的美国高中学生 (Running Start)和国际学生开放的政策,就是全美同类大学的学习典范。目前大部分州只允许满18岁的学生入读。美国的社区大学全部都是公立学校,它们的教学质 量与同级四年制大学(像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都受其地域教育监管部门的检查监督。

两 年毕业后我获得了All-WA Academic Team奖学金,在颁奖礼上我遇到在西北教育监管委员会一名来自台湾的成员杨奇英博士,她说华盛顿州两年制院校是一个对外保留得很好的“秘密”,许多人并 不了解它们的真实情况,但是她的目标是把华盛顿州的社区大学模式推广至全国。两年制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转入全美各个四年制院校读大三大四。这样灵活的转 学机制加之勤奋和目标,同学们在社区大学小班制30人左右的环境中比较容易适应,也相对能取得较高的GPA并成功转学。我有的好朋友转到康奈 尔,UCLA,她们并没有神话般的经历,但是她们都很好得利用这个平台,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和Cascadia College校长和学监的合影)

很多人认为来美国的途径只有是考很高的SAT和托福成绩,用耀人眼球的高分和文书经历来获得优秀学府的一席之地。但是我的社区大学经历告诉我,来美国接受教育,你不需要完美,但你要勇敢。你要勇敢去尝试别人没有做过的,勇敢去接受在这个新的文化里和过去认为不同的东西。社 区大学没有要求很高的成绩,甚至不需要SAT考试,但是入学后要有一个分班测试(placement test),来检测可以从哪个水平来开始大学课程。留学不是独木桥,它更像是立交桥,很多方式都可以达到最终的目标,这跟美国的国策“教育人人平等”是相 符的。在社区大学的学生里non-traditional的学生占的比例比较高,很多人是有了社会工作经历之后再回学校深造的人。 我在华大商学院认识的一位61岁来我们课堂旁听的Gary,几节课后就熟了,后来了解他是华大Bridges International帮助访问学者做语言文化过渡项目的创始人,希望通过我们的课获取灵感,他为我们课堂所奉献的智慧,也是同龄人所不及的。所以美 国大学教育的平台,是搭建给所有人的,没有人要求你要做到完美,但是要勇敢地去把握机会,提升自己 。

说 到勇敢的话题,我忍不住多讲,因为我觉得每个留学生都有不平凡的经历,而勇敢是我观察到的大家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想到几星期前收到一个学妹的微信,说在语 言上遇到了瓶颈,感觉上课发言和与人相处都没有自信。我很开心她愿意与我分享,因为这是她在寻找提升自己方法的过程。我也忍不住和她分享我走过的经历,让 她知道即使是她羡慕的人背后也会有坎坷。

我 特别不喜欢“抱大腿”这个说法,我觉得真诚地帮助别人应该是给予“拥抱”,是一个平级平等交流的概念,这个特点我在我的导师身上都可以找到。我告诉学妹,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上课发言非常困难,一是不习惯上课讲话,二是担心回答错误。想好的话要在肚子里转三圈,生怕有语法和逻辑的错误,但是还没下定决心说,早 就被身边美国同学抢去了。这样的状态让我十分紧张,每天上课像上战场一样,说出的话像要发射一颗子弹,生怕打不准还引来所有人注意,一堂课下来手心全是 汗。现在想想是好笑,但是那通常是留学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语言关。

一篇题为《语言是留学生一辈子的修行》的文章讲的特别好,我觉得我们心里不要想着一定要把话说完美,完美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一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失望并且给自己的压力会更大。所以把犯错和闹笑话当作语言修行路上的砖瓦,经历得越多,这条路会铺得越宽。生 活就是要多些乐趣,不是吗?除了年龄越小在学习语言上有优势,我觉得最大的优势就是勇敢,厚脸皮去说,在尝试中获得经验,自信心就会建立起来了。有时候留 学生会背负很多包袱,经济和精神上的都有--父母的叮嘱,亲戚朋友的关注,老师同学的期待,都是无形的压力。我们尽量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可是无论我们 在哪里,做什么,总会有低谷的时候。我认为学会独处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接受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你。同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那些关注与期 待,都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动力。留学教会我不要去追求完美,因为人外有人,用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去与人相处,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很精彩的故事。遇到困难时,告 诉自己,一切总会过去,勇敢面对就是最好的心态。

留学给我们空间和机会去了解自己,完善自己

特别喜欢一句话:“留学生都是厨子、搬运工、修理工、熬夜狂、赤脚医生和司机”。出 国给我们的锻炼,不仅仅是语言和学习的挑战,还有很多是生活和内心的锻炼。举个例子,两年社区大学毕业后我拿到了副学士学位,之后做了9个月OPT,找工 作甚至出远门的要求就是必须会开车。从那开始,一系列关于买车开车的本领,从和经销商砍价,办理贷款和保险手续,开车记路提高方向感,到汽车部件的维修, 和拿到停车罚款到法庭理论等就都游刃有余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自己在谈判中是怎样的特点,反思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思维和方法,领略了美国严格的规章 办事风格,也在具体细节中感觉到人情和社会的通融。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让我们在学习之余,去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也学会多一份心去观察社会,去了解 和完善自己的世界。在意识到上课和 生活中应用英语的局限后,我在大二的时候决定要挑战一下自己,通过网上搜索发现了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国际演讲人俱乐部)这个组织。这是一个帮助各行各业人士提高公众演讲能力和领导力的平台,在每个地区都有特许的地方社团,根据成员的组成不同,每个社团 也是风格迥异。我们社团有来自6个国家的成员,大家关系非常融侨,不同文化和生活阅历的碰撞也让每周的活动都充满惊喜和欢乐。

公 共演讲被戏称是除了“死亡“之后人类的第二怕,原因是很多人平时没有机会去练习,对本身英语就是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不光要熟练掌握词汇和语 法,还要转换英语的思维,让语言和思想成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演讲并不是比拼谁更聪明,谁更外向能说,而是怎么去讲好自己的故事,与 聆听的人产生共鸣。这需要通过很多的练习去了解自己的讲话风格和沟通方式,然后通过别人的反馈来慢慢改善。比如演讲时的眼神交流、肢体动作、节奏、呼吸、 音量等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提高的。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就是每个演讲者的赘词都会被记录下来,比如 “well”,“like”,“uh”,“um”等等,每一个没有意义的赘词都会被罚款5美分,最高罚到25美分。虽然这不是什么大的惩罚,但是它帮助我 们有意识地去聆听并且减少自己说话时没有意义的成分。现在每当我看电视节目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数主持人的赘词,你会吃惊专业主持人也会有那么多的 赘词。生活中很多人讲话是为了说而说,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但是好的演讲者,首先是好的聆听者,知道观众需要的什么信息,他们的表达通常简单生动,让人如 沐春风。

在 演讲社团的第二年我成了社团的主席,虽然是社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但是在大家的鼓励和肯定中我充满感恩和勇气地担当起了这个责任,我的心态也由一个被动的 参与者变成了团队的组织者和创造者。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他们有的是社团的活跃分子,也有的创建了自己的社团甚至公司。华盛顿大学现有的社团就有700家 之余,从社会,学术,兴趣爱好到文化宗教应有尽有。所以我建议大一大二比较有时间的朋友,多去利用这些丰富的校内校外资源,把自己的留学生活充实起来。

留学给我们空间和机会去了解自己,完善自己

特别喜欢一句话:“留学生都是厨子、搬运工、修理工、熬夜狂、赤脚医生和司机”。出国给我们的锻炼,不仅仅是语言和学习的挑战,还有很多是生活和内心的锻炼。举 个例子,两年社区大学毕业后我拿到了副学士学位,之后做了9个月OPT,找工作甚至出远门的要求就是必须会开车。从那开始,一系列关于买车开车的本领,从 和经销商砍价,办理贷款和保险手续,开车记路提高方向感,到汽车部件的维修,和拿到停车罚款到法庭理论等就都游刃有余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自己在谈判 中是怎样的特点,反思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思维和方法,领略了美国严格的规章办事风格,也在具体细节中感觉到人情和社会的通融。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 让我们在学习之余,去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也学会多一份心去观察社会,去了解和完善自己的世界。

在 意识到上课和生活中应用英语的局限后,我在大二的时候决定要挑战一下自己,通过网上搜索发现了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国际演讲人俱乐部)这个组织。这是一个帮助各行各业人士提高公众演讲能力和领导力的平台,在每个地区都有特许的地方社团,根据成员的组成不同,每个社团 也是风格迥异。我们社团有来自6个国家的成员,大家关系非常融侨,不同文化和生活阅历的碰撞也让每周的活动都充满惊喜和欢乐。

公共演讲被戏称是除了“死亡“之后人类的第二怕,原因是很多人平时没有机会去练习,对本身英语就是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不光要熟练掌握词汇和语法,还要转换英语的思维,让语言和思想成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演讲并不是比拼谁更聪明,谁更外向能说,而是怎么去讲好自己的故事,与聆听的人产生共鸣。这需要通过很多的练习去了解自己的讲话风格和沟通方式,然后通过别人的反馈来慢慢改善。比如演讲时的眼神交流、肢体动作、节奏、呼吸、音量等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提高的。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就是每个演讲者的赘词都会被记录下来,比如 “well”,“like”,“uh”,“um”等等,每一个没有意义的赘词都会被罚款5美分,最高罚到25美分。虽然这不是什么大的惩罚,但是它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去聆听并且减少自己说话时没有意义的成分。现在每当我看电视节目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数主持人的赘词,你会吃惊专业主持人也会有那么多的赘词。生活中很多人讲话是为了说而说,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但是好的演讲者,首先是好的聆听者,知道观众需要的什么信息,他们的表达通常简单生动,让人如沐春风。

 

在演讲社团的第二年我成了社团的主席,虽然是社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但是在大家的鼓励和肯定中我充满感恩和勇气地担当起了这个责任,我的心态也由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了团队的组织者和创造者。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他们有的是社团的活跃分子,也有的创建了自己的社团甚至公司。华盛顿大学现有的社团就有700家之余,从社会,学术,兴趣爱好到文化宗教应有尽有。所以我建议大一大二比较有时间的朋友,多去利用这些丰富的校内校外资源,把自己的留学生活充实起来。

珍惜身边的伯乐和朋友,他们将为你创造很多可能

大三的时候我成为了华大的新生入学指导师(Orientation Leader),帮助新一年入学和转学的学生适应华大生活。我带的学生包括美国本地和国际学生,两者不同的生活学习状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国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会不断通过寻找工作来满足自己经济和学习需求,他们到了大三基本上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技能有了比较清晰的评估和规划。而中国大多数留学生由于身份和语言的限制会选择一直上课,而等到暑假又会回国或到其他地方旅游,开了学继续同样的学习安排。就这样直到毕业,简历上还是空荡荡的。少部分留学生虽然有学业职业规划的意识,但又迷茫于不知如何找到求职咨询与资源,也不知道在校期间选择哪些活动会更有利于将来的工作申请。一定程度上,美国大学无法满足中国留学生对就业信息、职场人脉和专业辅导的需求。在美国校园里的学生们也无法学到美国真正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缺少引导和规划的同学毕业后就被残酷地隔绝在实习和工作之外,这些每年毕业后无法留下工作而回国的学生比例高达90%!种种困难摆在面前,而我除了建议他们去找学校的职业中心(Career Center)做咨询,很多时候也爱莫能助。

今年春季学期我参加了华大的HHO的一个有关留学生就业的讲座。活动邀请了美国留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专家、蔓藤教育CEO,同时也是华大校友的马列伟博士, 为同学们讲在美国找工作应做的准备和美国公司看重的能力。他建议同学们应该从学业、职场技能、实习等多方面分析自己现有水平与理想公司职位间的距离,并且找到相关资源去弥补这个差距。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去认识在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得到公司和行业内部最新的消息,并且在导师的建议和指导下更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技能。

理想很丰满,可是找工作的现实充满挑战。马博士分享的一位蔡同学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他的故事是很多人正在经历的。他是电子工程专业高材生,本以为这样的热门专业会很好找工作。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蔡同学在几次申请碰壁后意识到除了学校教的课程,他还欠缺这个专业在应用方面的许多能力。作为导师,马博士为他提供了参加国际工程会议的机会,还有清华校友会,让他认识了很多专业人士,为他搭建了有利人脉。最终这个同学获得推荐拿到了硅谷Linear Technology的实习,并在毕业后得到全职录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除了自身的努力,导师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我建议大家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提前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

留学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气

上个月在去旧金山自驾游的路上,我和朋友挤在后座看完了一个Ted Talk。耳朵一边是车辆奔驰在高速的聒噪,另一边却被一个关于勇敢的话题深深地震撼着。 这个Ted Talk演讲的主题是:Teach girls bravery,not perfection。演讲者Reshma Saujani曾在33岁时竞选纽约市的议员,作为唯一一名竞选的女性候选人,她被各大媒体称作“崛起之星”。可是选票统计之后她竟以不到20%的支持率而落选,那些昔日夸耀她的媒体转身痛斥说她浪费了选民130万美金和6千多个选票。但是她却不后悔,因为这是她生命中第一次勇敢地尝试,即使是以失败而告终。之后她创办了Girls Who Code,帮助女孩们学习编程。Reshma发现,在编程的学习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挫折而放弃这个技能,因为从小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告诉她们做事要力争完美,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相比之下男生被告知的更多是大胆尝试,不怕犯错。Reshma课堂上的一个女生告诉老师她不知道该怎么做她的编程作业,老师看到她空荡荡的文字编辑器,生气以为过去了两个小时她竟什么都没有做。可是当老师点击回车,再回车,她发现了这个女孩删除的历史记录,她其实离正确答案已经非常近了,但是因为她没有得到最终答案,她宁可把所有努力的结果删去,只留下一片空白。另外一个例子,当同学们遇到编程的问题来教授办公室讨论时,男同学们会说:“教授,我觉得我的编码有问题”,而女生们却会:说“教授,我觉得我有问题”。这就是追求完美的结果。

我想说的并不是社会价值导向对性别产生的影响,我相信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面对挑战时勇敢的态度 。这个视频对当时正焦头烂额地申请毕业后工作的我产生了很大启发,我审视了一下自己做决定时的思考,发现潜意识里我更愿意在确保自己百分百达到招聘要求时才送出我的简历,即使有的工作我已经达到大部分的要求,我可能也会放弃那个职务。我相信“担心自己不够好”也是很多人在做决定时的顾虑 。之后一次机会我与Hitachi Consulting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交流,招聘人员鼓励我勇敢地去申请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使感觉自己目前的水平还达不到招聘上面的要求,也要去试一下。我照着她的话做了,最终拿到了Hitachi的两轮面试,这也印证了勇敢尝试比追求完美会带来的更多的可能。历经几个月的工作申请,我最终在三个岗位中选择了加州的一家教育创业公司。比起大公司稳定的工作环境,创业公司快速的发展节奏和充足的学习实践空间令我更加期待。创业者的勇气,也是令我十分佩服的。

时间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一批批充满理想的学子们将要告别大学生活去开始人生新的旅程。像文章一开始讲的,留学的旅程并不一帆风顺,但我相信对于经历过的人它都会是弥足珍贵的回忆。感谢这个过程中与我共同经历的朋友、老师和家人,感谢曾经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人们。最后衷心祝愿所有正在留学道路上的朋友们,让勇气成为你的伴侣,帮助你去创造更多的精彩!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