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选校> 美国加拿大> 美国高校的黑暗内幕解读
美国高校的黑暗内幕解读

美国高校的黑暗内幕解读

lariona2016-12-21 14:22:53浏览1101

  有人说美国名校培养出的学生是优秀的绵羊?我们通常以为,美国的学生很有创造力,尤其是美国名校的学生都特别优秀。但是有本新书叫《优秀的绵羊》,作者是威廉·德雷谢维奇,他在常春藤名校工作了24年,光在耶鲁大学就教了10年的书,他从一个美国教育专家的角度反思了美国名校教育之后,提出了一个观点,说美国名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其实是优秀的绵羊,也就是说优秀虽优秀,但也是同一个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乖宝宝,同样缺乏独特性和创造性。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给出了几点原因,下面来给大家看看。

  首先第一个原因,作者说,美国名校不搞素质教育,而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美国高校的黑暗内幕解读

  我们知道,美国有常春藤盟校,入选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学,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等。它最早是一个大学的体育赛事联盟,但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为了保证大学里的阶层性,常春藤盟校调整了很多次招生标准,经过反复的拉锯之后,最后才形成了现在的招生标准,既重视考试成绩,也要求体育特长之类的“素质”。但是这些素质必须是具有贵族气质的,而且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比如大提琴、击剑什么的。很显然,这些所谓素质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提高学生的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

  此外,这本书还透露了耶鲁大学的真实录取标准。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突出的成就,比如获得了全国性大奖,那你可能被录取。但如果没有,你就得“全面发展”。想进耶鲁,就必须上7到8门的选修课,参加9到10项课外活动,即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录取。最痛苦的是,学生们只知道做什么准备才能上名校,却不知道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从小被灌输“我不能输”的价值观,自信都来自于外界的评价。

  另外一个原因是,美国名校更注重培养学生所谓的“领导力”。

  作者发现:哈佛耶鲁的优秀毕业生基本都是同一副面孔。他们都是学霸,成绩一流,担任过社团的学生干部,擅长好几项体育运动或者乐器,去盖茨基金会之类的慈善组织学习过等等。

  美国社会把这些素质叫做“领导力”,名校也都希望能培养像这样有领导力的学生。因为有了这些之后,进入上流社会甚至统治阶层的几率就会大很多。所以,《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就说,如果美国名校的任务只是帮学生找一份好工作,混得好一点儿,那常春藤名校和职业培训学校好像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最后一点,作者说所谓的名校们还在主动迎合这种趋势。

  我们知道,美国各所大学的排名标准之一就是录取率,录取率越低,排名越高,也就越受家长孩子的欢迎。所以,有些学校为了降低录取率,就会采取行动,一方面多做宣传,增大录取率的分母,另一方面提高标准,降低录取人数。作者举了芝加哥大学的例子。说这所大学比较严格,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报名的人也就没那么多,所以录取比例相对于同类学校就比较高,有20%多。但是它排名也不低,十来名的样子吧。可芝加哥大学不满足,就想和哈佛耶鲁一样,把录取率降到最低。于是,就调整录取方式,和其他学校一样,要求学生多才多艺。很快,学校的录取率降到了将近10%,学校排名也上升到了五、六名,但代价就是,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就失去了芝加哥大学的独特性。

  作者批评说 :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死循环。新闻机构做出排名,家长和学生按排名选学校。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就按排名的标准去调整。于是,各个学校就越来越大同小异,培养出的孩子越来越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书里说,美国大学的种类很多,大家性质都不一样。但高校们硬是要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标准去衡量自身。就像是拿橘子和苹果比,看看这个橘子有多像苹果。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独特性就会受到伤害。

  这就是威廉·德雷谢维奇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从自己的视角对美国名校教育的解读。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