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故事日记> 留学非洲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提到出国留学,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去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事实上,纵观国内高校出国留学的情况,绝大部分同学去的确实是发达国家,能碰到一两个去非洲留学的可不是很容易,我有幸成为了其中之一.2015年11月,我成功申请了赴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公派留学生交换项目,留学一年.现在,一年过去了,就来听听我留学非洲的体验吧.

提到非洲,人们的脑海里往往会闪现出这样一些词:贫穷、落后、愚昧、疾病、政局动荡、独裁专制……提到非洲,你可能还会听到另一些词:机遇、挑战、淘金者、"新大陆"、经济增速最快、"一路一带"……看似十分矛盾的两组词,却十分真切地描述了非洲的现状.我奔赴的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大陆.

对于选择留学非洲,大多数人恐怕都会慎重考虑的,正如我家人第一次听我打算申请去非洲留学时,他们的反应是"怎么要去那么穷的地方留学?""去非洲安全吗?""那么落后,那么乱,还有艾滋病、疟疾……"说实话,去非洲之前,我对非洲的印象大概也是这样.即使看了一些有关非洲的著作与研究,包括一些纪录片与电影之类的介绍,自己对非洲的认知依然是模糊不清,甚至是充满偏见的.

留学非洲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还记得在我踏上非洲大陆之前,早已对那里的"恶劣环境"和"落后面貌"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是,2015年11月19号晚上九点多,当飞机左右盘旋即将落地的那一刻,我睁大了双眼,透过小小的飞机窗户努力向外探寻,出乎我意料的是,在黑夜中看到的不是漆黑一片或者稀疏亮光,而是密密麻麻的大面积亮光,这样"繁华"的夜景顿时让我在心理上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期待.

当晚从机场出来,坐着他们教育部官员接我们的空调中巴车,一路上看着这个陌生城市里陌生黑人们的普通生活,竟莫名地有一丝浅浅的感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但都是人类成员最普通和最真实的生活.从自己最熟悉最自在的生活圈里跳出来,花上一年的时间,慢慢观察体会并参与到他们的生活里,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1衣食住行不简单

初来乍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一个陌生的环境,即使从"前辈"那里听到再多"生活秘籍",也需要自己好好地消化吸收,调整适应.

坦桑四面是水,东边是印度洋,北面是维多利亚湖,

西边是坦葛尼喀湖,西南边是马拉维湖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由于临近赤道,只有旱季与雨季,或者热季与凉季之分,而无四季的区别.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为热季,天气异常酷暑难耐,5月到10月为凉季,凉爽舒适,夜间休息还需要盖上薄被子.刚到坦桑尼亚的时候是11月下旬,正值暑热难耐之际,由于对炎热程度判断有误,就吃了苦头.从国内出发的时候,穿的是冬装,裹得严严实实,在迪拜转机的时候,本应该脱掉保暖裤的我在犹豫中选择了到坦桑再脱,结果,一下飞机,像进了桑拿房一样,加上搬运行李的体力活,浑身已经被汗水浸湿,因此,一到住的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脱掉保暖裤.

我住的地方是大学里面的专家公寓(Research Flats),条件在坦桑算是非常好了,独立卫浴,有厨房、小冰箱和简单的家具,每周都会有专人负责打扫房间,24小时有警察负责安全.这确实要得益于公派留学生的身份,许多欧美和其他自费的留学生都要住学生公寓,经常停水断电不说,安全上也没有保障,条件只能用苦不堪言来形容.在坦桑的前八个月,因为和八名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斯语系的本科留学生一起住,大家相互理发,相互过生日,偶尔分享各自的美食,一起约出去旅游,品尝各国美食,给单调的留学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初来坦桑要适应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高温和强烈的紫外线.从国内的冬天一下子切换到盛夏,还真的有点不适应.每天都要洗澡,只要一出门,绝对是一身汗,由于住的地方没有空调,偶尔还会停水停电,因此依靠着一台吊扇,晚上大部分时间都会热得难以入眠,半夜也会被热醒,床单经常被汗水浸湿,只好把窄窄的单人床分为两半,左右交替着睡.由于这里靠近赤道,阳光炙热,紫外线非常强,缺乏防护意识的我,没几天就黑了好多,以至于跟黑人朋友的肤色越来越接近.晒黑也就算了,往往还会晒得皮肤发红,有时候还会微微疼痛.所以,后来再出门,无论再热,自己也会穿上防晒衣,带着帽子,偶尔抹一点防晒霜.

除了火辣辣的太阳,另一个难题就是吃.坦桑的饮食和国内的差别很大,食材和烹饪方法的单一先不说,就拿他们的主食来说,就很难适应,薯条、炸鸡、米饭、Ugali(玉米粉)、烤肉、烤鱼,蔬菜很稀缺,并且食物不健康,热量很高,有的时候食物不太干净,偶尔能吃出来小石子之类的东西.刚来的时候,因为新鲜,觉得还挺好吃的,但后来有几次吃坏了肚子,就基本很少吃当地食物了.因此,从刚来的第一周开始,就置办齐了烹饪器具,开始自己做饭.

咖喱鱼配UGALI是常见的坦桑美食

自己的手艺一般,但对付一日三餐,偶尔变化一下口味还是足够了,这要得益于从小在家的历练.于是,留学的日子里,买菜也成了一个主要内容.平时基本需要的食材、调料都能在当地超市和中国超市买到,但是后来走的地方多了,也学会了"精打细算".市中心有几个比较大的菜市场,比超市便宜新鲜,所以每次去市区或者路过菜市场都会带点回去.菜市场的小贩卖菜基本不用称,都是按堆儿、按个儿卖,有时候按心情卖.这样的买菜也颇有乐趣,英语夹杂着自学的一点斯瓦希里语砍价,去的多了,不少商贩也认识我了,直接给我最低价.忙完一天,傍晚独自坐公交车回去,拎着大袋小袋的蔬菜水果,与车上的乘客偶尔闲侃几句,倒也充实自在.

在坦桑,出租车太贵,所以出门基本靠公交车和Bajaji(摩托三轮车),如果单独出门,首选公交车,一人400先令(合人民币1块多).坦桑目前运营的公交车几乎全部都是从日本进口的二手淘汰车,车辆狭小、破旧、没有空调,跟国内的豪华公交车简直是天壤之别,刚来的时候不愿意坐,第一因为公交车太慢,而且早上和傍晚的高峰期,会堵死人,一个路口停上半个小时是常事,第二是因为车上味道确实让人难以忍受,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人挤人,人靠人,加上炎热的天气,汗流浃背,气味扑鼻,所以迫不得已的时候会选择步行十几公里回去.但后来考虑到公交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平时出门基本都是公交车.不过,有一次换乘公交车的时候着实吓着我了,车顶写着两个繁体字"灵柩",不免感觉到后背发凉,果断选择等下一班,心想这日本人卖车也不能欺负人家不识字,太不厚道了.不过说实话,正是因为经常坐公交车,时常跟各色各样的乘客闲聊,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了坦桑普通人的生活.

对于坦桑普通大众而言,生活在坦桑尼亚的第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以下简称"达市"),高昂的物价和生活成本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丝毫不亚于北京或者上海的"蚁族",像我这样普通的留学生,虽然有奖学金,生活也不是很宽裕.

2非洲求学收获多

我在坦桑尼亚就读的是达累斯萨拉姆大学(University of Dar es Salaam)(以下简称"达市大学"),这所大学是坦桑尼亚成立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大学,前身是1961年的英国伦敦大学东非学院,后于1970年拆分为三所独立的大学,除了达市大学之外,其他两所高校分别是乌干达的马克雷雷大学和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这三所大学分别是各自国家最好的大学.早期的达市大学在东非甚至整个非洲都很有名气,一度是东非排名第一、非洲前五的高校,虽然近十多年的发展有点滞后,综合实力已经滑落出非洲前15强,但在坦桑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去年刚卸任的坦桑前总统基奎特刚刚担任这所大学的校长.

刚到坦桑的第二天,就带着各种材料办理了报到注册,拿到学生证的那一刻,自己就算正式成为达市大学的一名学生了.说实话,虽然校园的建筑设施有些陈旧和落后,但校园的环境是真不错.到处都是草地、大树,猴子、蜥蜴等各种小动物在其中怡然自得,丝毫没有畏惧人的意思.虽说烈日炎炎,但校园里随处可见参天大树庇佑下的树阴,毫不夸张地说,树阴内外温差很大,置身树阴,丝毫感觉不到酷暑.

置身树荫,不觉炎热

因此,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大树下安置的石头桌椅,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或是讨论,或是看书,或是课间的小憩,倒也显得放松自在,学校最大的那颗菩提树下,甚至有网速不错的免费WiFi.我偶尔路过也会坐下来,跟周围的同学聊上几句,时间久了,也认识了几个很好的朋友.

留学坦桑,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搜集和整理论文所需的资料.我的专业是非洲史,目前国内非洲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缺乏资料,因此,刚到坦桑就多方打听去寻找我需要的资料.经过了解,我所需的资料主要集中在达市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以及一些相关政府部门.因此,平时有空就会跑跑这些地方,偶尔也会去旁听一些研究生的专业课,做一些访谈调研之类的工作.

大学图书馆

平时我最主要去的地方就是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图书馆.这里一共三层,面积不算大,基本没有什么先进设备,个别阅览室甚至连风扇都没有.藏书倒是不少,但大部分很陈旧,书架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二楼有一个新开的微机室,平时没见人怎么用过,还有一个报纸阅览角,一个复印室.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是三楼的Africana(与非洲有关的书籍、文件等材料藏书室),资料非常丰富,但是不能外借.国内有关非洲的档案资料非常稀缺,因此置身这样一座图书馆,对于每个研究非洲的人而言,算称得上是一座宝藏.资料的时间跨度横跨殖民时期与现当代,有关非洲、东非、坦桑尼亚的书籍、档案、报告、报纸一应俱全.看着"1903"之类久远的年代标记,拂去书架上一层薄薄的灰尘,摸着泛黄易碎的档案纸张,顿时生出一种敬意,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那些已经被人忘却的历史,都静静地躺在这里,仿佛等待着终将解开其中奥秘的那个人.

这里除了非洲历史文献之外,还有达市大学历年的学生毕业论文,这里有两台电脑,可以进行电子检索,但是系统跟新很慢,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所以基本要靠一排排、一本本地找.每次去,都是拿着照相机,几页纸(不允许带本、书)进去,主要是把需要的资料拍下来,有时候一些重要书籍也去二楼复印,一页纸50先令(约人民币0.2元).时间久了,就和这里的值班小哥混熟了,甚至是图书馆入口处的安检,都可以不用学生证,直接"刷脸"了.

复印一页纸50坦桑先令

记得刚来坦桑的头几个月正值热季,每每去图书馆,都能从骨髓里感受到非洲的"热情似火".白天走在路上,感觉前方的路都在闪耀吐着火舌,坐在图书馆里,一动不动还好,稍微一动,汗如雨下,毫不夸张.每次蹲地上拍资料的时候,都能感觉到汗珠子从额头上滚落下来.那时候正值国内寒假,看到朋友们在朋友圈里晒着国内的雪景,心里羡慕得很,深感之前对冬天的爱太过肤浅,憧憬着回国后,一定要裹着大棉袄好好地跟冬天爱一场.

除了学校的图书馆,平时还经常去市中心的坦桑尼亚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第一次去的时候,竟从门前走过而没有发现,因为从外观看,根本意识不到这里就是国家图书馆,整个图书馆四层楼,相比市中心其他数十层的高楼,确实非常不显眼.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国家图书馆只有斯语名称,"Maktaba Kuu Ya Taifa",找了一大圈,才在入口处的玻璃宣传栏上看到了英文"National Library".每次去国家图书馆都很麻烦,因为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所以需要换乘,不堵车还好,一个多小时就能到,碰到堵车,两个半小时算是常事.

"巨堵"在达市已是家常便饭

我在达市经常乘坐小公共

与达市大学图书馆相比,这里显得更加具有包容性.很喜欢大门上贴的这句话:We are taking the Library to the Grassroots,图书馆资源正在向草根阶层开放.任何阶层、任何想读书的人,都可以来这里读书看报.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显得非常和善,需要什么书,他们会带着你一层一层地找.二楼有一间中国2012年捐赠的"中国馆",除了20台方正电脑外,还有几书架中国图书,大部分是英文版的中国经典名著和历史文化之类的书籍和影像资料.不过,书架上的蜘蛛网和灰尘告诉我,平时基本没人看,深感可惜.不过就整体而言,坦桑尼亚国家图书馆和达市大学图书馆的建设还远远跟不上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陈旧、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缓慢等问题都急需解决和改进.

来坦桑没多久,就发现自己熟悉的上海快节奏生活与这里格格不入,这里更像国内的三线或者四线城市,悠闲松散,但比国内城市显得更加低效率,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会对他们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气愤.老师上课会经常迟到,也会早退,有时候静静地在教室里坐等了好久,突然跑过来一个学生通知大家,说老师去参加葬礼或者生病了,今天的课取消了.还记得那次跟历史系的主任约好第二天上午九点见面,可是从早上八点四十分等到十一点多,不见其踪影,询问这里的值班老师,答复是,系主任可能有事,另一个老师干脆直言不讳地说"You know African!"(你了解非洲人的!),看来他们对自己的特点都挺清楚的.在图书馆复印书,经常会被他们拖沓的办事风格急得无可奈何,甚至连他们复印机的操作声音都是那么"不紧不慢",时间久了,也只好入乡随俗.

非洲人做什么事都不着急,

pole pole是"慢点儿,慢点儿"的意思

虽然这里有那么多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东西,但是面对教学和研究,尤其是有关非洲的研究,不得不佩服他们,越来越多的非洲学者用自己的视角研究世界、研究非洲,开出的"药方"也更适合非洲.达市大学采用的是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每个院系的教授寥寥无几,评审制度和晋升制度比国内严很多,因此,即使是一个讲师,也大都有欧美名校的留学背景,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我接触的所有教授和老师,在学术方面都非常专业,并且为人真诚和善,素质非常高,一年下来,自己受益颇多.

3知行坦桑 感知非洲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当然,也是我给自己爱旅游找的一个正当理由.初到达市,就想迫不及待地去深入了解.达累斯萨拉姆,英文名字"Dar es Salaam"来源于斯语,意思是"和平之港".这座位于印度洋西海岸中段的国际化都市扼守西印度洋航运要冲,她既是坦桑的前首都,第一大城市,又是其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贸易中心,人口超过500万,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达累斯萨拉姆在斯语中是"和平之港"的意思

夜幕下的港口显得安宁平和

置身这座城市,你能感受到城市的多元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本土文化、殖民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巴文化、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谐共处.置身这座城市,你能体会到真正的非洲速度,近二十年,达市的人口和城市规模翻了一番,净增200万,坦桑近几年的年经济增速超过7%,如火如荼的基础设施建设尤为明显,仅我在坦桑的一年里,已经又有数十栋高楼拔地而起.

达市建设日新月异,很多新楼拔地而起

从金色郁金香(Golden Tulip) 酒店

可以眺望高楼林立的达市

与此同时,BRT快速公交也已经开通运营,城市主干道正在加紧拓宽,连当地人都说,达市每天都不一样.置身这座城市,你还会看到非洲大都市的典型问题,伴随着达市快速城市化而来的是城市贫困、高失业率、贫富差距加大、安全与犯罪等一系列发展困境,你无法相信一个500万人口的大城市没有完善的自来水系统,城市中除市中心和主干道外的道路基本是土路,工作日的达市每天平均堵车四五个小时,有太多人就挤在贫民窟里.

达市外环快速公交系统BRT采用中国造客车

但透过这座城市,让我感触更深的是非洲与中国的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队伍中,大部分是中国公司,并且拥有为人称道的中国速度;华为手机的Logo在市中心随处可见,已经成为高品质智能手机的象征;大街上随处可见带有中国标识的各种商品百货;甚至去纪念品店里,老板会用流利的汉语招呼你,跟你讨价还价.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非洲的快脚步已经离不开中国.但是,这不代表中国在进入非洲市场的过程中不需要反思.

中国货品质令人喜忧参半

中国货往往会以价格低廉博得非洲人们的喜欢,但是,与之而来的却是他们对中国货质量的否定.坦桑人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我身上穿的衬衣、裤子、鞋和家里很多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但是都很容易坏,所以,一些贵重的东西,我还是买韩国或者日本产的.中国货在非洲基本等同于"山寨货",缺乏品牌建设和质量保证,"中国制造"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中铁建工承建的基冈博尼大桥是品质象征

来到非洲,如果只是在达市,不深入内陆好好看看,就算不上来到了真实的非洲.留学期间,有四次比较大规模的出行,第一次是去桑给巴尔岛,第二次是去体验坦赞铁路,第三次是去坦桑北部的一座沿海小城巴加莫约,最后一次去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坦桑尼亚北部的三个城市.

拥有5000多万人口的坦桑尼亚是东非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排名第一的国家,国土面积排世界第31位,94.5万平方公里.这里是人类的起源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白雪皑皑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巍然屹立,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湖、坦喀尼噶湖、马拉维湖装点在她的边境线上;众多世界著名的国家公园散落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每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动物迁徙就发生在坦桑西北部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印度洋西海岸风情让多少人流连忘返,著名的桑给巴尔岛美景丝毫不亚于马尔代夫.

巍峨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

东非大裂谷自北向南孕育出无数神奇

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

坦葛尼喀湖是非洲最深的湖

马拉维湖拥有醉人的美景

塞伦盖蒂动物大迁徙蔚为壮观

桑给巴尔总是令人留连忘返

与桑岛小朋友呆在一起很快乐

与好友们在龟岛上与巨龟合影(后排右一为作者)

这是真正的放松(右二为作者)!

走进人烟稀少的广阔内陆,到处都是蓝天白云,朝霞和晚霞会让我心醉,沿着公路疾驰的时候,猴子会突然从树上跳下来,云朵就飘在半山腰,一闪而过的香蕉树和椰子树会让我垂涎欲滴.

乘坐坦赞铁路,花了20多个小时去边境城市姆贝亚的时候,沿途看到的很多地方荒无人烟,一路上树枝会偶尔敲打窗户,草丛也会淹没铁轨.每逢小站停靠,蜂拥而上的小贩几乎是用祈求的眼神让你买东西,每周两趟的火车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但物价比达市低很多.一路上越走越冷,天空越来越蓝,雨水也感觉越来越干净.

行进中的坦赞铁路列车

途中用手机拍摄夕阳

从北部城市阿鲁沙前往地处中部的首都多多马时,一路上大巴车走了九个多小时,辽阔的大草原上植被稀疏,临近多多马的时候,看到了成片成片的面包树,穿过国家公园的时候,看到了长颈鹿和斑马.

从阿鲁沙城可以眺望著名的梅鲁火山

火山口的状况表明喷发年代并不久远

可是,沿途的美丽风景被突然闯入视线的一幕所打断.一个穿着破旧、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的小孩静静地坐在公路旁,大眼睛随着大巴车移动,和我目光重合的时候,他明显有一丝惊喜,朝我挥了挥手.虽然只有短暂的几秒,却让我印象深刻.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经常坐在公路旁这样张望偶尔经过的汽车,是不是也充满了想去外面世界看看的期待,可这样简单的期待于他而言,或许也只是幻想.

相比达市的发达,内陆的赤贫状况让我吃惊.无论是沿着坦赞铁路走的坦桑南部,还是后来坐大巴车去的坦桑北部,散落在沿途的小村镇,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物质极大匮乏,原始的农田,不通电的村庄,不少破旧的房子甚至是用简易木板和铁皮搭建的.

生活在内陆的人们几乎是赤贫状态

内陆的物价低得可怜,在多多马回达市的路上,我买了一大袋番茄,足足有130多个,估计有五公斤,却只要1000先令(约3元),而这样的番茄在达市是3000先令(约人民币9元)一公斤.对于坦桑内陆的普通家庭而言,五六口人一周的花销也就是1万先令(约30元),而同样是一万先令却只够我在达市勉强吃一天.

物价虽低,但他们仍然买不起

坦桑的大概情况了解之后,就萌发了去周边国家看看的想法,终于七月底,找到机会和另一个留学生做伴,去了一趟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准备从尼雷尔国际机场乘机去内罗毕

肯尼亚是东非经济第一强国,在坦桑北部,并与坦桑接壤,赤道穿其而过.七月的肯尼亚凉爽舒适,内罗毕因地处中部高原,甚至有点冷.我们搭乘肯尼亚航空的飞机,飞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内罗毕肯雅塔国际机场,一下飞机,就已经明显感觉出高度的现代化了.

肯尼亚肯雅塔国际机场停机坪上的飞机

首都内罗毕有大城市的范儿

这激发了我更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动用浑身的感官去感受这个全新的国度.几天的走街窜巷让我对这座更加国际化的非洲大都市收获颇多.从城市建设来看,高楼密集,市区规模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在内罗毕,无论是上层的知识分子还是下层的普通商贩,他们的英语普及率非常高,而且英语的运用水平明显高于坦桑.城市的生活节奏更快,从公交车运营速度到路人的步伐,甚至晚上城市的繁华程度和夜生活都可以感受出来.

到肯尼亚排名第一的内罗毕大学参观时,马上与我留学坦桑的达市大学形成鲜明对比,高度现代化的教学楼和校园丝毫不亚于中国的著名学府.

内罗毕大学校园很美,那幢高楼由中国公司承建

众多国际机构也在内罗毕设立办事处,比如联合国在非洲的总部就设在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人类住区规划署的主要办事处也设在内罗毕,世界银行也在此设立了常驻代表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人居规划署总部

虽然短短几日,但也强烈感受到了内罗毕的城市发展弊端.严重的安全与犯罪问题让我全程都小心翼翼;富人区与贫民窟的巨大的差距更是加大了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性;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灰蒙蒙的雾霾让我敏感的呼吸道系统备感不适.但总体而言,内罗毕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达市,现代化程度在整个非洲地区属于中上等,但是就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而言,城市化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与欧美和中国的城市化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汽车尾气和垃圾焚烧加剧了内罗毕污染

走了一趟东非,就已经发现,即使是在非洲,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差异的十分巨大.以往看非洲,总爱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如今真正走进非洲了,才发现这样的研究角度和思路非常缺乏准确性和针对性.因此,研究非洲,不来亲自看看,怎么能确保研究成果是客观的呢?

4得"疟疾"与"被抢"

在坦桑留学的这一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日常生活的小琐碎之外,最严重的莫过于两次有生命危险的紧急情况.

把时间拉回到2016年4月26日,从早上6点左右开始,到9点左右,一连上了四次厕所,严重腹泻,头昏昏沉沉,那时候已经感觉自己发烧了.11点多,自己已经感觉浑身无力,腿脚开始发软了,勉强做了一碗面条,却没有丝毫食欲,吃了两口,胃里开始难受,连忙跑到厕所,连同昨晚的残羹剩饭,全部吐在了马桶里,最后甚至都尝到了胆汁的酸苦味.我赶忙向其他留学生求助,斯语专业的小翔翘了课赶回来,拿他的温度计一量,将近38度.当时隐约觉得没有那么简单了,马上想到了疟疾,因为我所有的症状和疟疾完全符合!心已经开始慌了,虽然这里的不少华人都有过疟疾的经历,但因疟疾而死亡,也时有发生,并且疟疾一直都是坦桑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之一.在小翔的陪同下,我立即去了医院.

刚开始就去的一家中国人开的医院,做了血检,等了半个小时,拿着血检结果找大夫,大夫随即说,体内有疟原虫,是疟疾,打点滴吧,话音未落,开始写处方开药了.我一听是疟疾,腿都有点软了,一旁的小翔却镇静自若,他拿着药方,扶着我坐在医院前厅的座椅上,打电话又询问了其他留学生后,坚持让我换一家医院再查查.早听闻中国人在坦桑开的医院会有故意误诊或夸大的情况,反复权衡下,我们打车去了坦桑正规的大医院——阿加汗医院.

阿加汗医院在非洲多国都是最好的医院之一

这是一家印巴人开的医院,由于事先不知外国医院看病的程序,再加上他们的办事效率太低,我真是难受的要死了.从挂号安排医生诊治,花了一个多小时.从体温到血压,再到血检、尿检和便检,又过了将近两个小时.当我拿到检验结果的那一刻,虽然一堆医学用语和数据没看懂,但我还是看懂了末尾结论的一句话:Malaria Parasite Not Seen(体内没有疟原虫)!一下子,心情完全放松了下来,对他们坚持让我换医院坚持充满感激.可虽然不是疟疾,但是拖延这么久的我,真的快支持不住了.不一会,安排我输液,两个小瓶,一个大瓶.躺在床上等医生来扎针的时候,我都恍惚地睡过去了,那一刻真的是太虚弱了,我冷得要命,跟护士说,我要被子,然而,护士说,你已经发烧了,不能再盖了,盖被子会让体温上升的.不同的理念让我也没办法,还好盖上了同学的衣服.

这个医院虽然收费很贵,但比较靠谱

输液花了两个多小时,全部结束打车回到住的地方,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那时候已经感觉好多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已经感觉好多了,由于早上起来还在拉肚子,下午就去医院做了复查.但是去医院复查的时候,遇到一个中国小伙子因为疟疾病危也在这家医院.我们见证了他父亲从国内飞来看他最后一面的场景,当他父亲从重症监护室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泣不成声,被两个人搀扶出来,那一幕,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掉泪了.作为家中独子,刚来坦桑工作一个月,年仅25岁,因疟疾匆忙地走完了一生,客死他乡.后来和参与救治的中国医疗队队长聊天时,才知道这位小伙子得的是脑疟,虽然严重,但主要还是由于坦桑医疗水平太差,救治跟不上.

这次"疟疾"风波,前前后后花了大概33万先令,合人民币1000多元.虽说有惊无险,但在心理上也算经历了半个"鬼门关",并发最严重的时候,浑身难受,头脑昏沉,腿脚无力,再加上对疟疾的恐惧,真的惶恐到了极点.这次疟疾之旅也让我更加清楚,在坦桑,一定要以健康为第一要务!感谢前前后后照顾我的人!

"疟疾"风波算是有惊无险,但是在坦桑被持枪持刀抢劫绝对算得上"毛骨悚然".

"Give me the phone!"("把手机给我!")突然一句黑人典型的既拗口又不标准的英语刺进我耳朵里的时候,他的右手已经抓着我右手手中的手机了,当我还没意识到这是抢劫的时候,这个头戴黑灰色鸭舌帽的黑人又吐出两个低沉而又恶狠狠单词,"phone!Phone!"(手机!手机!),定睛一看,这时他左手已经从他灰棕色外套内侧口袋里掏出一把银灰色的手枪对着我腹部了.这一幕发生在2016年8月28日(周日)傍晚6点半左右,天色稍晚,当时我像往常一样独自拿着手机听着歌在大学操场上锻炼.

谁能想到竟会在平静的校园中遭遇持枪抢劫?

我看到枪的那一刻,大脑一片空白,手里紧紧握着手机,他右手狠狠地从我手里抢夺,我仍然不放,并用低声哀求:"NO,Kaka,I can give you money,Please~~~"(Kaka是斯语对青年男性的称呼),这时候,他左手把枪塞回大衣内侧的口袋,两个手上来夺我的手机,我左手也上来,但最后他抢走的那一瞬间,我整个人蒙了,无法相信我被抢了.

他抢完就撒腿往操场东北侧跑,那里是一片草地和树林,我什么也没想就追过去,边追边大喊 "Kaka,No!No!",每一个单词都是近乎疯了一样地喊出来,但是不足百米,他突然一个右转,窜进树林里,我什么也看不到了.我刚追的时候,余光看到旁边有一个黑人也跟着我跑过来,我觉得他是见义勇为的,是来帮我追歹徒的,我就朝他喊,Kaka,Help!一个转弯看不到人之后,他也追了上来,此时我才意识到,周围除了两个大池塘的坑之外,都是草地和树林,这时候我猛然意识到,如果他抢我怎么办!我刚准备原路返回,他已经跑到我身边了,突然拿出一把水果小刀,冲我压低声音并恶狠狠的说斯语:Pesa!Pesa!(钱!钱!)我怕他激动,我就站着不动,右手半举着,左手指了指口袋,跟他说"sawa sawa"(好的,好的),然后掏出来的时候他一把全部夺走,他又说着一堆斯语,我也不懂,但是他的手指了指我其他口袋,我说"Hamna,Hamna"(没有了,没有了),他上前一小步靠近我,右手拿着刀,左手摸了摸我所有的口袋,然后一转身,迅速朝树林深入跑走了.看他走了,我一下子瘫坐在草地上,这时候眼泪已经出来了,我大声吼了好几声,当时绝望、害怕、气愤、无助全部集于一身.

我定定神,马上站起来快步往回走,长袖衬衣早已经湿透了,昏暗的路灯下,一路上看到的每一个黑人,都觉得害怕,生怕再窜出来一个抢劫的.事发当晚回去,整晚都没有睡着,屋里的灯全开着,那一幕一次次在我脑海里反复上演,一个个细节在我心里反复咀嚼.从不敢相信自己被抢的惊吓,到被持枪抢劫后的气愤与无助,再到盲目信任黑人以至于二次被抢的愚蠢与绝望,虽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对我来说是绝对的噩梦.被抢的时候,其他留学生早已回国,只剩我一人独自面对和抚平自己内心巨大的心理阴影.

避免被劫是很多人需要注意的问题

纵观整个非洲大陆,疾病与医疗、安全与犯罪一直都是困扰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难题.这两大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因素,对个人而言很难去改变,但我们每个生活在非洲的人有必要从主观层面多加防范和注意.

5"小家"与"大家"

严格意义上讲,我并不是一个恋家的人.从高中毕业第一次走出我的家乡——小城焦作开始,我在家的日子总是显得那么短暂,以至于妈妈说我每次回家就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走亲戚一样短暂.去年11月17日,独自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即使是在首都国际机场离开祖国的那一刻,我脑海里更多的是对非洲大陆新旅程的兴奋和期待.有时候也会问自己,怎么不想家呢?是不是我太没良心了.后来才知道,是念家的火候还没到.

到坦桑不到一个月,就固执地又把电脑上的时间改为了北京时间,这样子会让我觉得在心理上并没有离家太远.来坦桑之前,没把五个小时的时差放在心上,可是,真正生活在坦桑了,才感觉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离,反而是这时差.早上起床的时候,父母已经在生计的道路上奔波大半天了;晚上想给家里打个国际长途的时候,一算时差,国内已然凌晨一两点了,家人早已在熟睡之中,只好作罢.

记得2014年年初在南开大学参加赴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的时候,有堂课是讲身处异国他乡的心理适应,一般刚去的第一个月,会被新环境的新鲜感所环绕,从第二三个月开始,会有文化心理上的排斥期,这个时期也最容易想家.现在回想起来,留学坦桑的这一年里,开始想家的时候正是到坦桑的第三个月.那时候正值国内的春节前后,会莫名的想家,会突然给家人打电话.那时候脑海里会经常想起奶奶,她已经八十高龄,双目基本失明,腿脚不便,也正是那时候才真切体会到奶奶对我的爱随着她年岁的增长,越发强烈.还清楚地记得我离家前的那天下午,跟她在家门口道别,她拄着拐杖,猛地问我一句:"平,如果我死了,你回来不回来?",那一刻竟不由的愣住了,心底一阵酸楚,眼泪差点夺眶而出.因为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也不敢想这个问题,我按捺住情绪,勉强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说:"你怎么会死呢?就算死也要等我回来再死啊."出了国,随便的一个节日,都会被我轻易冠上"国外第一次"加以纪念,比如第一次在国外跨年,而且还是在南半球.今年的除夕之夜对于我而言是从下午三点的"年夜饭"开始的,留学生们各个都大显身手,一大早就开始准备,从鸡虾鱼肉到各类特大号廉价海鲜,从饺子汤圆到啤酒红酒,吃得那叫一个痛快.伴随着春晚的直播,我们留学生守岁的主要内容就边成了抢各种红包,咻一咻,摇一摇,刷一刷,边抢边吐槽.这样的跨年,想必和国内没有什么不同吧.春晚刚结束,坦桑尼亚时间晚上八点多,突然停电,跨年的各种嘈杂戛然而止,一切仿佛没有发生过,独自窝在沙发里,周围的漆黑和安静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许多事情总是在相隔一段时间和空间的时候感触更深刻,每年赶春运回家挤火车的奔波,除夕和家人一起守岁吃年夜饭的温馨,大年初一拜祖祠的隆重,爬山去圆融寺的祈福,各家亲戚走动的嘘寒问暖,倒都成了在国外最惦念的了.原来那些所谓的按部就班,早已成为我不可或缺的温暖和记忆了.那时候暗暗对自己说,今年错过的,明年回国后,一定要加倍用心去补过.

在国外的一年,心里时刻都绷着一根弦,就怕家人出什么事情,可老天就爱在看似一片风平浪静的时候给你一个措手不及.2016年9月10日,在全国人民都在庆祝教师节的时候,北京时间当天下午,我在万里之遥的坦桑尼亚,突然接到家人的QQ语音电话,说我大娘(伯母)突然走了,年仅53岁.说实话,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犹如一个晴天霹雳.我当时就想马上订机票回去,可是,被大伯和爷爷拒绝了,他们说我远在万里之外,等我回去,也赶不上见最后一面,人都入土了.但我知道,他们更多地还是考虑我留学的不易,远在非洲回趟家太难了,悲伤中他们还再三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得知大娘去世的那天下午,我静静地呆坐了好久,那时候,整个大学里就我一个中国人.后来,一个人独自出去走了好远好远的路,想了好多好多.心里虽然强忍着难受,但还是没忍住眼泪.我今年25岁,和她生命的交集也只有25年,脑海里反复浮现她生前的音容笑貌.出殡那天,13岁的弟弟替我披麻戴孝,给大娘叩头,送了她最后一程.回国后,一定要去她坟前亲自祭拜一下.

留学这一年,不仅加深了对自己"小家"的理解,对祖国这个"大家"也有了新的认识.

从踏上坦桑国土的那一刻起,就明显感觉到,我就是代表祖国的一个小小符号,或许我一言一行的影响力很小,但却是每一个接触我的外国人对祖国的直接感知和判断.远在国外,别人不再把我当作我个人看待,而是当作中国看待.黑人朋友们会用斯语跟我打招呼:"Mambo,China!"("你好,中国人!").老师和同学们谈论中国问题时,用的都是"Your country"("你的国家"),我的言行举止就是他们眼中的中国.

与多国朋友在一起

今年5月30日,由中国海军导弹护卫舰大庆舰、导弹驱逐舰青岛舰和综合补给舰太湖舰组成的海军第二十二批护航编队访问坦桑尼亚时,我有幸作为留学生代表迎接海军.手里拿着国旗,拉着横幅,朝着慢慢靠岸的海军挥手致意,舰队一侧的海军也向我们挥手致意,所有码头的华人齐声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我旁边的一个小哥很自豪地冲我说了一句:"快看,咱们的靠山来了!"那一刻,海军舰队就代表着祖国.5月31号晚上,太湖舰副舰长在军舰上设宴款待我们的时候,告诉我们:"军舰就是流动的国土,上了军舰,就是回家了!可以暂解思乡之苦啦."那一刻,强大的海军让身在海外的我备感温暖和踏实.

在港口欢迎中国军舰访坦

今年国庆前夕,自己有幸去大使馆参加国庆招待会,当国歌响起的时候,在场的每个华人都跟着唱,那一刻,心里柔软了起来,眼眶里也有一些湿润,没想到在国内早已听过千百遍的国歌,不想此刻却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当大使馆临时代办苟公参介绍近年来祖国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时,博得在场中外宾朋一阵阵叫好的掌声.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是中国的崛起让所有海外中国人挺直了腰板,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力量的伟大.

受邀参加驻坦使馆国庆招待会(左二为作者)

身在海外,祖国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心里的一个寄托,寄托着我对国内亲人朋友的思念,寄托着我对国内美景美食的留恋,寄托着我对未来人生道路的规划和选择.生病的时候,会不停念叨"祖国真好!",不仅是想念祖国的亲人,更是因为祖国完善和发达的医疗体系.被黑人持枪抢劫的时候,想迫不及待立马飞回祖国,因为祖国是安全的,是温暖的.亲人猝然离世的时候,却因为远隔千山万水无法及时赶回,内心的遗憾和愧疚更让我思念祖国,因为我错过了亲人的最后一面,无法送她最后一程.

记得出国前,朋友跟我说:你放心,出了国,你会更爱国.的确,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爱.碰到渴望了解中国的人,我会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讲上半天;听到有关中国的谣言和负面性评论,我会忍不住跟他们解释一下;看到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自己也会多看几眼.因为跟祖国有一万多公里的空间距离和五个小时的时差,反而更加关注祖国取得的每一个成就.G20峰会的中国风采,天宫二号的举世瞩目,人民币入"篮"的历史时刻,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深切体会到"出了国的人会更爱国"

祖国对于身在海外的我而言,不仅仅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份自豪感,更多地是一种精神榜样和鼓励.要想让别人看得起,就需要自己埋头苦干,发展自己,这是祖国用仅仅30年的韬光养晦就跃居世界第二告诉我的;也只有祖国发展了,个人才能有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这是祖国的强大让我有机会公派留学感受到的.

6感恩与致谢

来坦桑即将一年了,我总是不断地问自己:非洲给了我什么?说实话,来坦桑满三个月与满六个月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今马上满一年,感受又与之前的大有不同.要感谢这一年的时间,让我对坦桑、对非洲的感受更加全面,也更加理性.虽然坦桑仍属于联合国划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丝毫不影响我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

参与中非产能合作国际研讨会

接触越久,你越能发现,绝大多数坦桑人是那么质朴可爱,真诚善良.他们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是那么渴望被重视,渴望融入这个世界.这里是全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大陆,是世界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虽然政府贪腐、效率低下,但大部分人并没有抱怨,而是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国家.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其实有很多,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对艺术的理解和创新,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傍晚的时候,最喜欢去大学的操场走走,结束了一天的炎热,操场的凉风会让人舒服很多,但更吸引我的却是操场上朝气蓬勃奔跑的年轻人,从他们身上,我真切地看到了坦桑尼亚的未来.

在坦桑的这一年,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面对和处理,再加上陌生的文化环境,虽然吃了不少亏,走了不少弯路,但无形中却也历练自己.性格中多了几分刚毅,少了几分胆怯;多了几分耐心,少了几分毛躁;多了几分坦然,少了几分狭隘.因为独处异乡,反而有了更多跟自己相处的时刻.炎热的天气加上慢节奏的生活,太容易让人滋生懒惰和消极,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跟自己磨.最爱非洲的夜晚,尤其是停电的夜晚.周围一片漆黑,几乎没有人类活动发出的任何声响,这时候,你仔细听,树枝上,草丛中,甚至是屋里的某个角落,各种昆虫的浅唱低吟此起彼伏,倒让我对王籍的那两句诗感触更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里的夜仿佛黑得更纯粹,没有车水马龙的穿梭,也没有灯红酒绿的嘈杂,天上的星星在丝丝白云中闪闪发光,没有污染,也没有雾霾,一切仿佛都是原生态.这样的时刻,最适合跟自己对话,也只有偶尔乌鸦的惨笑和猫叫才会打断我的思绪.

在历练中成长(作者在东非共同体楼前)

曾经以为这一年的留学时光是如此漫长,但真的到了要和坦桑说再见的时候,心里却是满满的不舍,这一年注定会成为我生命中"非同一般"的一年.能来非洲公派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我的研究方向是非洲史,师从国内著名的非洲史专家沐涛教授,导师在我刚出生的时候,也就是25年前就已经来坦桑尼亚访学了,那时候条件比现在苦多了,他当时在这里也是一年,自己还在住的地方开辟"小菜园".正是导师从那时候与非洲结下的情缘,与这里建立的长久联系,才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得以踏上非洲这片土地.

其次,要感谢母校.华东师大于2010年入围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2011年就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开展"一对一"的校际合作,两校联合成立的"坦桑尼亚联合研究中心"正是依托华东师大历史系的非洲研究中心而成立.这样高层次的合作关系才让我有机会可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交换项目.

还要感谢我在坦桑的国外导师Lawi教授,他为人谦虚随和,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感谢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的苟皓东公参、文化处的高炜参赞、刘云教授和叶天发秘书,尤其是天发学长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与驻坦使馆苟皓东参赞合影

感谢中央电视台常驻坦桑的记者史跃,她不仅让我得以更多地了解坦桑,也让我有机会接触了新闻媒体,并且有幸在CCTV央视新闻中出镜;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徐哲,同在坦桑,他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了给我很大的帮助;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八名斯语专业的小伙伴;感谢达市大学孔子学院年轻的志愿者老师们;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在坦华人华侨.

在CCTV新闻中出镜(右一为作者)

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在非洲遇到的每一个人,哪怕只是擦肩而过,我都要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的留学生活那么丰富,那么充实,那么完整.

最后,还要对自己说一声谢谢,感谢那个用心经历并把这些财富珍藏于心的自己.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