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出国考试> 国际趣闻> 闪耀大洋彼岸中国金(下)
闪耀大洋彼岸中国金(下)

闪耀大洋彼岸中国金(下)

Precipitation2018-01-03 09:39:25浏览1141

北加州一老唐人街上的孔子与中山座像。中间立者为《中国金》译者及本文作者。

在19世纪的下半叶,蒙特里湾区没有哪一个移民群体比中国人遭受过更多的误解,虐待和辱骂了。他们被移民藩篱和地方苛政紧紧捆绑着,长期屈做全社会各种弊端的替罪羊,只能站在美国生活主流的岸边,眼睁睁地看着时代的经济大潮和社会洪涛滚滚而过。很多于那个时期来到美国的中国人,一登岸就受到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横墙的阻挡。就连深沉坚忍的学者孙仲也宁愿折回中国而不甘忍受频频的排华骚扰。而对于那些留下来的人来说,生活的代价极其惨重:自杀、怪癖、神经错乱……所有这些现象都见证了压制和歧视的恶果。因而对于后来每一个成功的艾玛.董、林傍和沃尔特.黄来说,他们的背后都曾经有过一大群衰老病弱的单身男子,孑身一人蜷缩在致公堂的救济所,孤死在地方县医院,草葬在乞丐墓地里。

排华法案其最悲凉的遗患是使得众多的美籍华人只能在自己的家谱上回朔二至三代,就此止步,望洋兴叹。在这个排华法案实施期间(1882-1943),凡是被它所侵及的中国家庭多数遭殃,无奈地与大洋彼岸的中国亲人们长久骨肉离散。虽然这个法案在多年前已被废止,但是余毒长期不尽,仍在封杀着记载,阻遏着华人家庭去了解他们的祖先。对于家庭观念极强的中国人来说,甚至不能追朔自己家族1900年前的谱系确确是个悲剧。

为了正本清源,还历史以公道,桑迪·莱登从1960年代起便开始了对华人移民史的探索和研究。他的出发点是夏威夷的檀香山。从中国移民起步,以孙中山先生为旗帜,一直把求知探真的触角伸展到美国大陆。那时,《排华法案》在宋美龄等社会贤达、仁人志士的游说呼号下于1943年被废止已达二十年。但在美的华人们一旦从长达60余年的社会底层解脱出来,尚且心存侥幸并且心有余悸,还未及迅即痛定思痛,为自身大胆平反。一直又过了半个世纪到了2012年,才在中国移民后代的巾帼英雄、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性国会议员赵美心主导的各方各界联合敦促下,争得美国国会于今年的6月18日全票通过了对于历史上荒谬的《排华法案》的正式道歉案。彻底为中国移民正了名。相比之下,桑迪·莱登乃是这场正义运动的先行者,因为他的这部中国移民史的力作早于1985年便首次在美国出版了。这本书一问世,旋即在蒙特利湾区,在加州,在全美国掀起了一个中国题材热。这股热浪一路飙进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博物及研究机构史密森研究院。同时也鼓舞着全美国的中国移民家庭去收集、整理和发布他们的祖先闯美及家庭奋斗的辛酸故事。而这些家族深层的陈年密辛在早年的移民厉法和地方苛政的恐吓威胁下是绝对不能外泄实说的。中国移民的权益复得与精神解放从此积蓄了巨大的合力与影响力,最终生成了2012年历史性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桑迪·莱登不仅仅是一本书的作者,更是一场伟大运动的推手及斗士。

《中国金》的目的之一是要消除那种对于中国人的模式化观念。这种陈旧的固定看法自从中国人1850年代来到这个地区就像鬼魂一样吸附在他们的身上。中国移民总是被视为是一种合同苦力——默默干活,省下血汗钱,然后悄悄地回到中国去。这种标签根本不适合蒙特里湾区的中国人。第一批中国先驱是自驾着小木船,惊越了浩瀚的太平洋由中国的广东省长涉而来。是他们开创了蒙特里湾区的渔业;而湾区的中国农业工人亦不是单纯的劳力,他们是有技能和富创造的农民;阿龙斯岬渔村以它兴旺的家庭和孩童之社区构架向世人坦呈了很多华人想在此安居乐业的诚挚愿望。

中国人还经常被描写成是逆来顺受的消极人群。他们不会反抗由于白人社区引发的法律上和身体上对于自己的骚扰。这是一种更加损人的模式标签。实际上,中国人追求他们合法权益的强烈决心已被发生在湾区的大量事件所证明:中国铁路工人在发生了毁灭性的爆炸之后拒绝进入山顶隧道的抗议; 渔民们在法庭上与那些切割他们渔网的葡萄牙捕鲸人斗争的记录;1884年愤怒的圣塔克鲁斯中国社区调查娄生被害事件的风潮;沃森威尔中国人1888年成功的大搬迁谈判;还有1906年阿龙斯岬渔村大火后中国人的争权保家斗争……

在描述加利福尼亚的中国移民时,我们还应当彻底地抛弃他们是“匆匆过客”的社会偏见。“过客”这个词暗示着中国移民不如其他族裔的移民忠诚,较不愿意对美国作出承诺。但是不要忘记,从1790年一直到1943年间中国人是不允许归化成美国公民的。正如一封读者来信在1867年向《蒙特里报》发问:“如果我们也像可怜的中国人一样受到那么多的打击,我们还会把这里当作我们永久的家园吗?”中国人传统上就重义务讲回报,即使面对严酷的种族歧视也会显示他们对这个新国家的向往及忠诚。1890年代美国独立节庆典中,沃森威尔的中国人游行队伍激情挥舞自己缝制的美国国旗的狂热爱国主义精神可见一斑。

桑迪的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美国社会广大非华裔民众对华人的看法,令他们承认和钦佩华人移民的历史与现实贡献,也改变着华人社会自身。使他们更加自信、自强、自尊。尤其是华人后代,让他们充分知晓了前驱们在历史血河中的挣扎和搏击,加倍珍惜先辈们用生命和自由换取的现代人的平权和享受。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位置和责任——我们是这个伟大移民国家的光荣一员,是自豪的主人,有义务全心全力将这片大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蒙特利湾区的华人翘楚,成功的企业家和优秀的移民后代小乔治·奥(George Ow,Jr.)先生为了出版《Chinese Gold》的英文原著,自己出资注册了卡皮托拉图书公司(Capitola Book Company)。他的父亲老乔治·奥(George Ow,Sr.)是湾区一个世纪以来最杰出的华商和侨领,曾经白手起家创立了湾区最大的华人企业,而且担任过全美爱心交流俱乐部的主席,将自己的商业成功投入本地的和全美国的爱心事业。他在2004年的离世惊动了整个的蒙特里湾区。全地区的友人、富人、名人和要人们同时聚齐,和老乔治.奥的大家族一起向这位卓越的华人先驱致意告别。而他的前辈们却走得草芥无声,流水无痕。对于中国人的日增的敬重也是基于湾区一批杰出的华人企业家的贡献。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像经济上的成功那样可以引起世人的足够尊重了。而在这一方面,老乔治·奥是一个最光辉的范例。

在老乔治之后,小乔治秉承遗志接过了家族的基业及社区的义务,忠实地传承着光荣的历史。他时时感到先驱的亡灵还在内华达的深山里徘徊,在太平洋的波涛上游荡。他们生前食不果腹,死后仍不瞑目。他们的灵魂还饥渴着,需要我们子孙后代的供奉和抚慰。而敬奉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讲述他们的故事——人的一生还有什么是可以传承的呢?不是房屋,不是衣食,就是故事!要让世世代代铭记他们的奋斗与牺牲。《中国金》英文版的出世好像是为这些先民的英灵点燃了十万支红烛,祭奠他们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而《中国金》中文版的面世恰似百万支、千万支香烛普天同悼,诵愿我们的先辈们天上泉下终能安息。因为《中国金》让他们看到了——他们的血汗没有空撒,没有白流。

中国人把美国称为“金山”。由此,黄金的影象一直在激励着他们移民美国的热望。而在蒙特里湾区的确没有什么真正的黄金可采,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中国人的步伐,因为他们能够在这里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运用着他们特有的炼金术(洞察力、独创性加上奋斗精神),中国人把他们的发现都变成了黄金,为蒙特里湾区带来了长久的福祉。这个充满智慧勇于奋斗的移民群体本身,就是闪耀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黄金!

因此,这本书的最满意的结果就是,在它出版了二十几年之后的今天,人们不再对这个题目感到诧异了。在蒙特里湾区和全美国的中国人再也不会被历史书打上“神秘和异域”的注脚了。人们都知道,中国人就在这里,而且为湾区、为美国的历史作出了不菲的贡献。我们已经成功地把他们的故事放回了湾区和美国的历史主流里去。

这一切的重要性都在一位台湾籍的华人女作家贝拉·杨的一封电子邮件中显现。贝拉在读完了这本书后写道: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啻是改变人生的知识。因为我了解了我的同胞对于这个国家的贡献。从此,我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个‘客人’,我已经知道,我有真正的资格、权利和责任将这个新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译文终于结束了。我收到了《中国金》团队的衷心祝贺——桑迪、乔治、宋瑜、欣然,还有欣然的先生,也同是翻译家的英国著名文学经纪人托比·伊迪(Toby Edy)。他感叹道:“译文好比是再创作。好的译文会使一本书在另一种语言里新生;而不好的译文则会谋杀掉一本书。”但愿我以自己两年的落寞给这部史书带来了在中文世界里的新的生命,让天下最广大的中文读者们欣然接受。

最后,我还是要念念不忘地在此鸣谢:

感谢我的美国友人, 加利福尼亚州监察长罗伯特·巴顿教授(Dr. Robert A. Barton,Inspector General of California)。在我们相识的这段时间里,他以渊博的学识和真诚的友谊辅助着我,解答了大量有关美国历史、文化、法律、风俗之疑问,为本书的准确度把关,是《中国金》当之无愧的特别顾问。

感谢我的妻子和爱女。是她们在我因为患病而工作和译文不能两全的时候,坚定地支持我辞去教职一心译文,从而保障了我的笔耕,然生活的担子都移到了她们的肩上。

感谢广州花城出版社慧眼识真金,以高度的历史感与民族责任心将此本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尽统一的严肃作品引进神州大地,揭开这一部“尘封的历史”,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不朽传统。该书正在珠江岸畔紧锣密鼓编排图文,将于新年早春出版,很快会与天下华人亲切会面。

中国人——中国金——光辉永恒。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