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选校> 欧亚> 德国制造的命脉|德邻观世界之德国

说起德国,我们会觉得这个国家的制造业非常硬气,奥迪、宝马、奔驰……

曾有人做过调查,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却创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等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从不一味追赶潮流,从不盲目创新,搞实业的德国,如何创造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产品?

这位德邻小伙伴从制造业中最重要的标准化谈起,希望能够给我们多一些思考。

近年来“工业4.0”是媒体和各产业热门的话题之一。它的最初提出是在2011德国汉诺威工业展的开幕式。2013年,由来自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的专家发表了工业标准化路线图,德国政府此后将其纳入政府高科技发展2020战略中,旨在将工业生产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以期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而此前的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以蒸汽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流水线辅助的量化工业生产为特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由电子信息技术支持的全自动化为模式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数字革命”。

通过高灵活性生产将产品个性化把最终客户和生产经营各环节进一步融合,将产品和高增加值的服务相结合,这将成为未来智能化工业生产模式的重要标志。

在今年4月25日开幕的汉诺威工业展上,德国工业界与标准化领域的权威机构宣布正式设立 “工业4.0标准化理事会”,着手设立工业4.0数字化产品的相关标准,并在德国和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标准化程度极高的国家之一,产品标准在经济生产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标准,对商品规格和质量鉴定、生产流程设定、货物运输、提供的服务都有统一的要求,从而大大促进生产以及产品服务的交换,消除了技术和贸易壁垒、降低了成本、加快了技术和创新科技的转化,对加速德国经济发展,树立“德国制造”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德国,这些标准的认定是由德国标准化协会(DIN)进行的。这个成立于1917年的协会截止到2015年底,已经累计颁布了产品标准33877个。

与中国实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多种标准并行的特点有所不同的是,德国DIN标准多是产品标准。有趣的是,这些标准的设立不仅仅是由管理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提出,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新标准设立的申请,由对提议感兴趣的人、企业或机构参与讨论、提出自身观点,然后行成书面提案并进行公布,经由公开意见征询后再由专家们修改后即可正式被采用。

而此后每五年,该标准将被重新审议。更有意思的是,产品标准是由企业自愿执行的而非强制实施,但这些标准却被广泛使用,几乎覆盖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新进企业只有执行同一标准才能在市场上生存,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和企业会被市场自动淘汰,这样就形成了市场自我管理生产服务高度标准化的良性循环。

2015 Indicator Report就指出“因为工业标准协助了市场进入、加强了法律安全,因此它们对于企业和商业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它们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贡献颇丰。”的确,标准化工作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保证,促进德国工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每年为德国经济作出近160亿欧元的贡献,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这对我国经济发展颇有借鉴意义。

在世界经济发展普遍减缓甚至停滞的情况下,中国和德国是少数亮点,表现依然可圈可点的国家。但不能否认,两国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生产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中国亟待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急需提升生产能效与产品附加值。

而德国在如何保持工业产品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上也是十分具有危机感。在提出“工业4.0”的概念并于2013年建立工业4.0平台后,德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设立适应工业4.0的新标准,方能迎合产品个性化、生产流程的数据嵌入、以及智能化产品与服务的工业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德两国总理在2014年达成共识,携手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将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巨大市场和德国的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相结合,携手完成两国智能化转型的标准制定与连通。

中德两国战略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双方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有着频繁深远的交流与合作,如今有近3万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接受高等教育。在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博士生中,德国也是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国。

在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确定2016年为“中国青少年交流年”,旨在加强中德青少年的交流。“少年智,则国智”,通过留学拓宽视野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一个有益的尝试。除了学习先进的知识、掌握另一种语言,通过了解他国文化、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社会法律体制,青少年可以学会从另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更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拓展解决问题的层次和可能性。

我们生活中一贯的价值标准是唯一且一成不变的么?是否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呢?就如工业革命需要制定新的标准一样,快速的社会文化变革也会带来价值标准的改变,大面积这种改变即应保留过去遗留的优秀传统,也要适应新变革带来的文化冲击。一个真正的智者应该融会古今、学贯中西。德国作为西方教育和文化的先驱和代表是了解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体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桥梁,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国家。因此,我坚信中德两国不仅在工业创新、智能化产业建立上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也在教育文化交流领域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