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区> 留学经验> 故事日记> 梁存河:一位有温度的大医生

梁存河:一位有温度的大医生

  梁存河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助理院长、普外二科主任、疝诊疗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持有德国医师执照,曾在德国埃森大学外科临床工作1年余。2003年5月因推迟出国参加抗击非典,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箭场馆医疗经理兼党支部书记。


  文 · 刘玉先 石少桂

  我们以梁存河教授的一段座右铭开篇:放弃很容易,但你最终会一无所得。坚持很难,但你最后一定会有所收获。你勇敢,世界就会为你让路;你无惧,命运就会为你屈服。我们可以选择停滞不前,也可以选择自我改变。我们可以选择安于现状并不停地抱怨,也可以选择在奋斗中精彩绽放!过去的你,今天的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你!因为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我们自己。拼在当下,赢在明天,做最好的自己!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梁存河祖籍安徽,他却出生于湖北,因为父亲母亲在石油部工作,需要奔波于全国各地勘察、钻井。基本上隔几年就换一个地方,小小年纪就跑遍了大江南北。虽然从小就跟着父母四处闯荡,但梁存河的成绩总是特别优秀。

  梁存河之所以学医,来自于家人的建议。他的成绩在家里4个子女中是最好的,所以父母对他的发展寄予厚望。他的父母说,家族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去学医,4个子女中有3个都在油田,希望他能够出去闯一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虽然最初对专业选择懵懵懂懂,甚至不愿意选择医学专业,但孝顺的梁存河听从了父母的教导。1985年,他考上南京医科大学,从此走上从医之路。

  其实,大概所有学医的人,从一开始都会排斥这个专业,毕竟医学院里的工作特别繁重,需要背诵的东西还特别多。梁存河说,他骨子里就特别不喜欢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他喜欢逻辑、数学、物理。医学课堂上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每一本书都特别厚,每一个词都异常深奥、生疏,需要新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应对。梁存河的整个大学时期,对基础课学习都特别排斥。

  后来,到了最后一年实习,他开始跟人打交道、做手术,他猛然发现,其实他并没有选错专业,给别人做手术的感觉很好,自己还是特别适合学医的,到后来更是越干越喜欢。直到若干年后,有同学看到他在协和读博士,博士毕业后又到北京知名医院做教授,名气很大,到处讲课、做手术,非常惊讶,完全不相信,有一种“学渣变学霸”的恍如隔世之感。

  一个本身能量巨大的人,在冥冥之中找到了兴趣所在,必将修成正果。其实,正是梁存河在后期的临床学习中,找回了自己的兴趣,爱上了医学学习,才后起直追,将前期的基础部分一点点赶了上来。

  抓住机会,做到最好

  一个本身就已经很优秀的人,还带着狂热的努力,甚至“别把自己当人”一般地对知识如饥似渴,这会是怎样一种“吓人”的励志情景?

  1995年至1996年,梁存河得到一个宝贵的进修机会,他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进位于地下三层的进修生宿舍。从原来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一下子迈进地下三层的小宿舍,梁存河说:“这种生活我都能过,以后再有任何困难,对我而言都不是问题。”

  虽然住的地方简陋,但是梁存河的精神世界再一次受到冲击。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受到浓重的学习氛围,教授们的风采、权威和能力,令他如获新生般地倾倒,“这才应该是中国最好的医生”,“我就要当这样的医生”。

  白天在医院进修,晚上除了值班就是进教室学习,雷打不动。受北京医院的影响,他决定考研,而且要考最好的医院、最好的专业、最好的老师,于是,夜以继日的学习成为常态,他拒绝了游玩北京,拒绝了晚上打牌、喝酒、吃饭,甚至连续3天高烧39度还坚持学习,每天吃方便面都不算啥,元旦宿舍只剩下他一个人,吃饭时孤单地听《你在他乡还好吗》……他一头扎进浩瀚的学习海洋。

  1996年,他如愿考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普外科专业,师从普外科主任唐伟松教授、蒋朱明教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奉行精英教育,研究生录取率极低,当年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每年只招一人,也就是说,他必须成为所有报考普外科专业的人中的第一名。梁存河做到了!

  当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虽然努力考进了协和,梁存河感到自己就像一个小学生,并且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与那些更优秀的同学们之间的差距。他重新开始,从头学习。梁存河说:“我当时去外面买了一盆仙人掌放在我的宿舍里,我觉得人就要像仙人掌一样,它只有沙子,没有任何人去给它浇水,也没有任何多余的养分给它,但它活得非常壮实。我觉得我就应该这样。”

  在北京协和医院5年,从硕士到博士,他靠着这份信念,一口气攻读下来。

  博士毕业之后,工作合同签好了,距离正式上班还有一个月假期。朋友们要么旅游,要么回家。梁存河抓住这一个月,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一个法律强化班,从早晨9点到晚上9点,每天三个时段认真学习法律。梁存河认为,“人人都应该学习法律,不但对工作有益处,对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也会有影响。”

  梁存河说:“要主动地去寻找学习机会,更要主动地在专业上超过别人的期望值。所以,我总是把目标定得比别人高一点,假如别人对我的期望值是9,我一定要达到10。”

  敢于发言,德国青睐

  当一个人优秀到一定程度,会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给予他机会,助推着他走出国门。

  梁存河的每一次人生晋级,都没有经过提前预知或策划,而是机会来了,一定紧紧抓住,绝不放过。

  2002年,一位德国知名医院的教授来中国访问,到北京讲学,主题是器官移植的基础与临床。讲完之后,他让大家提问,结果冷场。来听课的人很多,各种层次的大夫、教授都有,梁存河是其中一位。大家一是对那个主题不了解,二是比较害怕,担心自己的英语口语不够好被同行笑话,所以集体很沉默。

  由于之前的努力学习,梁存河的英语基础不错,在协和医科大学期间还是英语班班长。他果断站起来,用英语跟这位德国教授作了一些探讨,迅速赢得了德国教授的青睐,教授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去德国学习、工作。

  梁存河对德国教授说:“我已经取得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如果去德国做临床,我愿意去,如果去做实验,我就没必要去了。”德国教授表示,没问题。并且留下了电话和邮箱,告诉梁存河,回国后就给他发邀请函。

  “我觉得很多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和主动争取的人,如果我没表露自己,他就不会看到我,也不会邀请我去德国。” 梁存河特别感慨自己的德国学习机会。

  教授回到德国后,就发来了各种各样的申请德国医师执照的材料。梁存河没有找任何人,也没有依靠任何关系,就靠他一个人的执着和努力,把这些材料全部拿下来,成功申请到德国医师执照。

  去德国前,梁存河去北京外国语大学报了一个德语周末班,每周六日去学习,学了一些简单的口语。去了德国后,教授又鼓励他,再去报一个德国人开的德语班。德语口语好了,才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其实德国人的素质很高,他们很多人都会英语,特别是医院的医生、护士,工作沟通没有问题,大部分患者也会英语,只是偶尔会遇到英语比较差的患者。”梁存河听从建议,白天繁忙的工作之后,又利用晚上时间补习德语。宿舍房间里、洗脸镜上、窗户上,贴满了德语单词。拼命三郎3个月后,他跟患者交流起来相对容易很多了。

  大概是源于小时候的跨省生活,梁存河的身体里天生住着一个联合国胃,适应能力非同一般。在德国,每天都很忙,忙于手术,忙于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吃热乎饭。他往往是早晨直接从冰箱拿出凉牛奶就喝,下班又累又饿,还是从冰箱里拿出凉牛奶就喝。胃的适应能力很强,吃西餐,吃面包,不吃炒菜厖生活能力就这样生生被逼出来,居然什么事都没有,健健康康活跃在德国的手术台上。

  在德国的学习非常充实,过了快一年的时间,梁存河都没有出过埃森市。教授欣赏于他的努力,经常会发红包到他的柜子里,作为奖励。“好像我就没有遇到过困难,只要给我机会,我就能上去。其实,我们就要靠自己,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要抓住,不能说机会来了你还没准备好,或者不适应,没有能力,或者身体吃不消,这种情况不能发生。否则你不应该出来闯,就过着小富即安的安逸生活好了。”

  来了德国,只要有机会,梁存河就不放过,热切地学习,热切地抓住一切历练自己的机会,只要有手术,都会努力做好。德国教授也很喜欢为他安排手术,看到他的手术技术更是认可、放心,还时常带着他做急诊,做会诊。教授称梁存河是Bruce Lee(李小龙),觉得他的体力好的简直就像功夫大师。

  所有的学习机会,他都牢牢抓住了,所以进步很快。本来在德国的学习合同签了两年,实际上到1年3个月时,梁存河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他问德国教授:“我觉得已经可以胜任了,您觉得如果我现在回国有问题吗?”教授说:“没有问题,我对您很信任,我很放心您现在回国开展工作。”于是,他提前回国。

  感同身受,关爱医疗

  能把一个人的病治好,便会被广赞为“神医圣手”“在世华佗”。

  梁存河不但能把病治好,还视病人如亲人,以解决病人病痛为己任。不管是在手术台上,还是在病房里,不管是对病人,还是对医生、护士,他随时能让人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鲁中医院的医生同事会纷纷竖起大拇指:“他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师长,是一位有温度的大医生!

  20多年前,梁存河的母亲做过一次胆囊切除手术,术后疼痛异常,还插了胃管。但是那个时候的大夫认为,手术肯定疼啊,患者都得忍着。母亲对他说,能不能把胃管拔了,实在无法忍受,感到生不如死。但当时的手术理念是,过一两天后再拔。梁存河感受到母亲对胃管的极度不耐受,上午做手术,下午就拔掉了,立马觉得母亲精神多了,恢复得还不错。

  梁存河开始思考,原来患者做个手术的痛苦这么大,切口很疼,身上各种各样的管子也难受,作为大夫不能让患者就那样忍着,没有必要让他们多受那么多罪,一定有办法可以解决。之后,他开始研究各种无痛技术、镇痛方法,就是为了让患者少受一点痛苦。

  这同样得益于他在德国的学习体验。“德国的大夫和护士对患者就像朋友一样没有架子,有时候教授与患者会在病房里谈笑风生。不像咱们有的大夫总是绷着脸,很严肃,显得很权威,其实没必要这样,患者其实从心里特别尊重大夫。”

  尊重到什么程度?梁存河刚去德国时,早上经常去病房查房,给患者抽血,医院的抽血装备很先进,他不是特别熟悉。而且,在中国一般是护士抽血,医生不抽血。他从头学起,抽血的时候因为不熟悉连续三次扎针才将血抽出来,患者一直对他微笑鼓励。从这件事,梁存河感到,其实患者对医生很尊敬。如果医生总是凶巴巴,摆个权威架子,反而让患者产生敌意。

  “很多患者在饱受病痛后,心理上或许会有一些问题。他本身心里有痛苦,有怨恨,但不是针对你,是他本身的疾病造成的,一旦你和他有点过节,或者太凶,就会把他点燃,他就会爆发,爆发点就在你这,所以尽量避免激怒患者。”

  梁存河认为,人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世,手术不可能做到100% 成功,但是服务可以做到100%。服务做到位,就可以让病人满意,可以弥补患者的痛苦。所以,强调人文关怀特别重要。

  梁存河主管病人的时候,都会将病人管理得非常仔细,经常在医院待到很晚才走,早晨很早就到,经常提前一小时到病房,把病人的情况都搞清楚,有什么问题及时处理,需要换药的,他会尽量亲力亲为,动作轻柔,加以温和的语言沟通,患者会感到不疼了,同时感到自己被尊重,从而对医生产生信任。

  身体力行,推进医改

  人活着,总要有目标。年轻的时候,可能定得目标比较长。当一个人到了知天命之年,离退休已不远,就要定一些短期的目标。

  梁存河在北京从医二十多年,在知名医院做学科带头人,再往上该何去何从呢?他需要借助另外一个平台,才能再提升自己。来北大医疗集团,领跑中国医改,成为他新的超越目标。

  北大医疗集团,是由前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倡导,由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成立的,并着手筹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项目,同年收购西南合成,并以此为基础,成为一家集医疗、医药于一身的产业集团。韩启德院士希望,借助这个优质的平台,领跑中国医改。这个理念,触发了梁存河的神经。

  但是这样的实力和理念,仍然无法让专家教授们出来,他们有各自的难处,公立医院也不放,大家将信将疑不敢动。当北大医疗集团跟梁存河来谈的时候,他一听领跑中国医改,顿时热血沸腾,当时就拍板,甚至没跟任何人商量,马上就来。

  2015年,梁存河被北大医疗集团招聘为特聘专家,目前外派到北大医疗鲁中医院任助理院长、普外二科主任、疝诊疗中心主任。作为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核心领导班子成员,他参加北大医疗集团经营分析会,参与北大医疗鲁中医院重大决策。并重点负责市场营销、宣传、院际合作、品牌、广告等工作,对医院管理有独到见解。

  梁存河信奉:成功没有捷径,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只要有能力,到哪里都可以适应,只要有实力,北京就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现在,梁存河不但要做学科建设,做学术研究,做临床手术,还要参与医院管理,在促进中国医改的大平台上,如鱼得水,肆意高飞!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