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最新资讯>中国老师"照本宣科",美国老师"滥竽充数"

中国老师"照本宣科",美国老师"滥竽充数"

  比尔盖茨说“遇见一位好老师胜过一所好学校”。本文作者林杰(ID:linlaoshipindao)20年来从学生到老师,经历美高、美国藤校、任教美国私立高中、北京顶级国际学校……对中美教育和师资都有深度认识。他认为,美国私校老师有着多元化的优点,但毁于过度自由和单兵作战。我们未来需要的,是集中西之长、去中西之短的教学方式,以及跨界的教育人才。

  一位教育界同行在微信上留言:“林老师,你觉得未来教育产业发展中最缺乏哪种人才?” 我的第一反应是问题太大,自己高度不够,泛泛而谈“人才”,意义不大,我倒有兴趣借机聊一聊更具体的、接地气的人才:老师。讲的更具体点:美国教师。

  老师是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所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师资。比尔盖茨曾经多次强调“遇见一位好老师胜过一所好学校”。的确,一位学生对某科目的喜好很有可能是受启蒙老师影响。在美国的私校以及中国的国际学校的一线有了深度经历之后,我发现师资是个永恒的话题。

  不论什么国家,不论什么教育体制,优秀和平庸的老师都会存在。读者可能对体制内的老师队伍有较多的了解。很多人在抨击中国教育的时候,会抱怨老师照本宣科,多年来一成不变。虽然课程改革多次,但是师资整体质量滞后,成了一道课改实施的实际阻力。今天我斗胆,聚焦美式教育体系下的老师问题,包括美国本土以及海外美式教育的国际学校,其中滥竽充数的现象并不新鲜。

  多年前,在美国高中任教几年之后,我曾经申请斯坦福和哈佛两家商学院。在众多的申请者中,我既没有高盛投行的经历,也没有麦肯锡咨询的背景,是一名非传统性质的申请者。我的初衷并非转行,也不是为了通过获取MBA来大幅度提高待遇,学校可不买这个帐。

  我的逻辑很简单:一个人的提高,需要跳出自己的行业才能突破瓶颈。教育者和商业精英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前者有爱心,后者有敏锐大脑,两者相融,我希望成为一名更有效,更深刻的教育者。

  虽然我的“教育之心、商业之脑”未能通过商学院实现,但是我的商学院尝试是受启发于对美国学校老师的特点和缺陷的观察。

 

  美国私校师资的优点与缺点

  1  优点:多元化

  让我们先谈谈美国私校师资队伍的特点:多元化。

  与我共事过的同事来自各行各业,比如从华尔街退休的花旗副总裁、曾经卖过医疗器材的销售、也有在航空母舰上生活十几年的退伍军人等。她的多元化受益于招聘机制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我坚信老师多元的行业背景,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收获。由此可以理解,中国的师范大学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校办学对人才的需求了,这一点美国私校值得我们学习。

  2  缺陷:封闭与孤立

  再让我们来谈谈美国私校师资队伍的缺陷:

  >>>成也自由,败也自由

  读者若有心去了解,你会发现美国私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环境;如果你向往这种地方,因为它是个世外桃源;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寄宿制私校养了一群靠山吃山的老师,即在这里受教育,大学毕业之后,随即返回到这里,身份从学生变成了老师,直到退休,一辈子也没离开过自己的这座山头。

  如果你想逃离这个地方,因为它是个久了会让人窒息的真空。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老师工作了几年,就一定要换一个环境。

  美国学校师资的最大缺陷,并非环境封闭,并非老师靠山吃山,毕竟大多数老师都是敬业的,至少我的体会深刻。美国本土学校以及世界各地国际学校,其最大优点和最大缺陷源于同一个特质:自由。

  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让学生充分享用资源,能够实现教育个性化;自由,能够帮助每一位老师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提供最大空间施展拳脚。比如影片《死亡诗社》,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倘所扮演的激情四射,废寝忘食的英文老师Mr. John Keating。这种老师让每一位学生终生受益。

  但是驾驭自由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学生可能不够成熟,无法受益于自由,反而受累于自由,失控;老师也可能不够专业,没有足够积累,无法拿“自由”为己所用,反而以“自由教学”为幌子滥竽充数。

  >>>单兵作战,缺乏合作

  美式教育的另外一个缺陷是老师更倾向单兵作战,每一个老师都很独立。从备课、教学、考核学生等等,都是独立完成。相反,中国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同办公,反而促进了老师之间的切磋和交流。这种单兵作战的背后也是因为强调“自由”,但是显然是有她的弊端的。因此这一点,中国学校值得美国学校学习。

  就拿美国寄宿制学校为例:老师的角色有三重,学生教学、起居管理、体育教练,因此每一位老师的工作节奏很紧张,有时候可能一天要工作15小时。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安排,几乎不可能会留有时间给老师安静地共同备课、研究教学、相互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工作安排也很难及时发现某个老师的不上进,尤其是在教学上的滥竽充数。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师?

  1  集中西之长,去中西之短的教学方式

  美式教育,她注重过程,注重培养能力;相反,中式教育注重知识体系,注重结果。2015年,北京人大附和纽约Avenues学校教学团队互访并PK的故事(见”林老师频道”2016年5月12日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过程VS结果的对比和写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者的教育出发点本来不同,因此不存在优劣、输赢。

  但是不论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必须能够衡量教学效果。知识点、结果可以具体化,可以量化,但是过程和能力很难量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一位“自由教学”的老师的真正实力也难以判断。

  如果中国的新型国际学校能够清楚意识到中美教学上各自的弊端,并吸取两者的优点,那么我们国际学校向往的“中西合璧”在教学上就已经突破了第一步。

  2  跨界的人才

  有些人误认为越顶尖的学校,老师质量越高,这种认知是表面的。我的一位既在美国顶尖寄宿学校Choate Rosemary,又在一家普通的公立学校工作的朋友坦言,后者的经历让他明白前者经历的局限性,因为前者生源太优秀,教学资源很丰富,老师的付出可大可小,结果都会不错。藤校的学生,不论教授教学水平如何,最终大部分毕业生都会有不错的职业道路,原因无需多言。

  如果同行再次问我,“林老师,你觉得未来教育产业发展中最缺乏哪种人才?”我的简短回答是:跨界的人。正因为如此,当有家长或学生请我推荐几所美国大学攻读教育专业,我一般建议本科先不要急于读教育,而是尝试其他专业。当一名优秀的老师,所需要的是专业背景和教学激情;至于教学方法,我觉得最好的获取途径并非在教育学院,而是在职场。

  注:最后推荐一本书,“A Mathematician's Lament"(《数学家的惋惜》),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对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有兴趣的读者。我作为一名老师,深受启发。

  

1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