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最新资讯>我为什么选择让孩子去远方留学?

我为什么选择让孩子去远方留学?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用先贤的话说,教育是剥离掉人“野兽”的一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很多智者在做着苦苦地思索。

我们目前出现的很多极端教育案例,比如啃老的、自杀的、大学生投毒的,林林总总,在我看来,都是没能搞懂何为“人”,怎么“做人”的问题。

我很崇尚中国一句古话——“朝闻夕死”。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这句成语,一句道破了人一生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悟道”,明白自己是谁,如何生而为人?而这种“悟道”的过程,就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其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

教育不应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应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所以,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看着对“通识教育”的解释,你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的,我一直认为现代西方的通识教育应该起源于中国古代。通识教育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翻遍古书,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修身养性、悟道参禅,可就在这样的思索中,中国的圣贤们对人、自然、万物有了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即使我们所熟知的古代科学家、医药家、天文、数学家,哪一个不是对自我、对天地有了高深的理解?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个人只有从全局出发,有过通透的思考,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而对全局的通盘考虑,来自于通识教育。可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国内的教育已经完全摒弃了古人的教育之法。

孩子们从小接受的道德教化过少,分科过早,在过分重视所谓文化课分数的大背景下,对人性、人格、人生的思考、探寻几乎为零。

虽然近年,国学热再度兴起,可很多孩子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展示,当成一个花瓶,又有几人在按着这样的德行、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

外表看起来再优秀,如果没有对自我的审视,没有对人性的探究,只不过是一具美丽的躯壳罢了。而通识教育,需要批判、需要思辨、需要求索,不是作秀。

耶鲁前校长理查得·雷文曾在演讲中说:“如果我们把学生仅仅训练成一个所谓的在某领域的专才,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而成功的教育一定是通识教育。

直到现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都是影响美国教育进程的十大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是这样诠释通识教育的:

1、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人”。“全人”(Whole Man),等于“好人(good man)+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有用之人(Useful Man)”。

2、成为有用之人,先多读无用之书。“有用”(useful)在哈佛通识教育体系里,第一原则是视野开阔,多读无用之书。未来需要的是头脑清晰、兴趣丰富的通才,而不是专才。

3、通识教育地位愈发提升。在哈佛,从某种意义上,通识课才是强制性的,才是必须的。

4、通识教育在于激发潜能。通识的目的是深入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掌握某种技能。那些通识课程学得好的学生,后来在各个领域都成为顶尖高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识教育是在把学生的最大潜能,一步一步激发出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本质区别,首先在于方法上而非内容上。

5、通识教育剑指T型人才培养。哈佛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美国著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提出的“T型人才”的概念,是不谋而合的,都是为了培养T型人才。即:知识面非常开阔,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

6、知识的广度与学习的深度。哈佛通识教育的启发是,好的教育,应当从小培养T型少年。T型少年的三大特点是:即有知识广度,又有学习深度;既能跨学科思考,又能解决问题;既开放协作,又善于自我突破。

7、成绩之外越发强调的软实力。现在美国数百所知名中学实行的A new Model,学生能力全新评测工具,针对学生的8大能力,与T型少年的框架不谋而合。这其实是全球通识教育2.0时代的一个必然。

8、通识教育不等于广泛兴趣。通识教育过程有两大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把通识教育单纯理解为广泛兴趣,而给孩子报太多兴趣班。正确的作法,一是控制数量。二是帮孩子寻找内在驱动力。

9、切勿忽视对美的感受。第二个误区,是过度注重孩子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对美的感受力。

10、通识教育最终将达成的目的。我们培养孩子成为T型人才,未来要重点关注的五个方向。一是开阔视野,二是多元思维,三是思辨精神,四是同理心与沟通能力,五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重视通识教育,重视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我们的头脑就像这张图一样,输入的信息杂乱无章,需要把这些杂乱的点进行清晰的归纳整理,找出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把它尽情地发挥出来,人生就已经很精彩了。

可现实是,我们以及我们的教育,只知道输入断线的点,没有系统,没有总结,孩子们又没学会归纳、融合,最终所有的东西如浆糊一般充斥着大脑。

个人于世界是渺小的,穷其一生能学到的东西有如九牛一毛。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学得更多、更好,唯有在对自我的认知后,才能自在、轻松的选取。

一个人最高级别的自在,就是不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因为失去自我,也就丧失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威廉·詹姆斯说过:“不虚度生命的方法就是献身于比生命更持久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如果逃不出“择业”的怪圈,如果总是在说“为了以后找工作时不被人工智能替代,所以必须掌握这些能力”,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狭隘的陈词滥调。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将自由意志和自我判断拱手相送,用得越多,送得越多。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把读书功利化,本身就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读书跟发财不能画上等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净化灵魂,找回自己。

一个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永远是一个“旧”人。一个放弃学习的成人,拥有的也只是外表的成熟,而内心却依旧苍白、贫乏,宛如童稚。

我不想要这样一个功利化读书的孩子,我想看到一个自我导向的学习者,见证他如何自由的探索并获得成长的过程。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

“很多留学生都会被问出国这些年到底学到、收获了什么?其实,学到的就两样东西:一种被放到任何国家、任何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

留学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想留下的留下,想回家的回家,想前行的前行,不管选择什么,都要付出努力。努力之后,也不能保证一定比别人好。

出国,只是多了见识,多了选项。也许这就是意义本身 。”

什么是好的大学?我认为一定是通识教育的典范,一定是让孩子们在寻找自我中获得重生的所在。

好学校,教给学生真正的努力和拼搏。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自己多么才疏学浅,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应当多么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成绩,也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分进步,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

好学校,带给学生视野和见识。

去了好学校,能大大拓展我们的视野和见识,让他亲眼看到,牛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个方向努力。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视野的较量。

好学校教给学生,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儿。

要勇于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接触自己的未知领域,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不要只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改变世界,要帮助、影响更多的人。

不辜负生活,学会更爱自己,永远不放弃取悦自己。

好学校带给孩子大格局。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名校不能确保人生的上限,却能设定人生的下限。不止给了学生敲门砖、入场券,给了人脉、圈子、资源,还让孩子在成长中放大了格局。而你的格局,就是你的未来!

孩子的生命,只有被真正地看见时,才能得以开花。而留学,可以使他在自由、创新中学会拓荒精神;可以在多民族、种族共同学习中学会包容;可以使他在面对困难时,不必畏惧挫折,也不必害怕失败。因为,起起落落本是人生常态,世事沉浮,理应坦然视之。

《我的前半生》剧中有一句台词:与其让别人给你打伞,不如你自己给自己打伞。

一个经过通识教育过的人,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都会得出不一样的感悟。他们活得更自我,而不是自私;更努力,而不是懈怠;更积极,而不是消极;更通透,而不是固执。

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不是你不努力,原因在于方向不同,可能还是南辕北辙。

人的前半生没有对错,只有成长,以更坦然的心境对待,以更坚毅的品质前行,终究会到达人生的彼岸。

通识,即通透;通透,即圆满。

以通识教育为教育征程的起点,才能收获人生终点的圆满回报。这种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