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留学动态>记在香港大学留学的学习生活

记在香港大学留学的学习生活

  对我来说,写篇文章来记述自己在香港大学学习和生活期间的感悟原本不是件难事,但是我却迟迟不能落笔,好像在逃避什么。转眼间,毕业已在向我招手,要写些文字来总结这短暂又忙碌的大半年,其实就像是要进行一场自我拷问。学习、实习、找工作、娱乐、社交……每天的生活好像坐不同的车去不同的地方,坐几站地,跳下车,然后飞奔去赶另一趟车。在奔波的路上,我感到无比充实和刺激。当然,偶尔也会觉得疲惫与困惑,但每每想要停滞不前时,一想到前面还有好风光,便无论如何也止不住前行的脚步了。

  学习:地狱式的训练

  在写文章之前,我带着写回忆录般的心情,翻看了自己半年前准备申请时搜集的资料以及进入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JMSC)之后整理的课程讲义和作品,内心不禁有些惭愧,因为当初的很多豪言壮语如今并没有实现。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提供的学习条件是优越的,如果你真的充满斗志并且认真规划、严格执行的话,在这里的一年学习时光真的能为你打开一扇眺望壮阔风景的窗。

  港大新闻硕士项目(MJ)的课程设置可谓包罗万象,真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学不到的。港大的新闻硕士项目强调实用、全面,因此,从与文字记者相关的选题、写稿、专题报道到与摄影记者相关的现场拍摄、后期处理,再到拍片、剪辑、编视频等技术,无一不在我们的研习之列。除此之外,由于报道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无比宽泛,我们都被迫把自己培养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法律、经济、环保、社会、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都得懂些。不懂?正常啊,那就每次采访前熬个通宵,google几本子的背景资料再说!我们的目标是“有新闻能采访会报道,没新闻能发掘会创造”。当然,我们不是要捏造假新闻,而是依靠对新闻的敏感度来预测可能出现的新闻热点。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算得上是“地狱训练营”,在这里,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一个人能当一个记者站用。来到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的内地同学纷纷表示:“来到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就等于踏上了不归路啊!”

  尽管非常辛苦,但我们还是一致认为来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读新闻硕士项目的选择是正确的。每天接触新鲜知识,攻克技术难关,探索未知领域,这样充满刺激的生活令我们备感充实、精神抖擞、欲罢不能。我们每个人都好像一块生铁,被不停地锤炼,慢慢延展,渐渐发亮,呈现出了更亮丽的一面。以前被爸妈骂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我现在不仅略懂“家事国事天下事”,还能手持话筒、身扛几十斤的摄像机到处追着人采访,这应该算是一种成长吧。

  实习:走好自己的路

  港大采用的是英国学制,所以圣诞假期比较长,有4~6周,也就算是我们的寒假了。这段时间同学们可以自由安排,探亲、旅游或者实习都是不错的选择。从入学第一天,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就会为每位同学安排一名导师。这位导师负责解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困惑。另外,中心还为我们安排了一名专门负责寒暑假实习的老师。去年大概10月中旬的时候,这位负责寒暑假实习的老师就开始分别跟我们预约单独见面。单独见面前,老师要求我们准备一份正式的求职简历,并告知我们见面时要接受模拟英语面试。当时听到这些,我吓得半死,心想:“我才来一个多月,学校的路还没走熟呢,就要找工作,压力也太大了吧!”与老师见面后,我才发现,这样的见面其实很轻松,没我想象得那么可怕,不过却非常实用。通过与这位老师的交流,我不仅清晰地发现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而且明确了自己的实习意向。

  来港大读书之前,我就从前辈那里了解到港大新闻硕士学生的实习单位都相当“牛”,很多新闻硕士生进入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彭博社、法新社、BBC、CNN、CCTV、凤凰卫视、《财经》、《亚洲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各大著名纸媒、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实习。一方面,这得益于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和各家媒体间维持的良好合作关系:由于港大采用全英文授课,而且教授基本都是外国人,因而相比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来说,我们有更多接触外文媒体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也证明了港大新闻硕士们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视,普遍能够得到实习单位的信任和欢迎。

  当时,一听到《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这些华丽、闪亮的名字,我立马就被兴奋和激动冲昏了头脑,这些可都是我以前学英语时就顶礼膜拜并曾以为是遥不可及的地方啊!若能去这些地方实习肯定能提升自己的战斗力,让自己从无名小卒直接飞跃成“黄金圣斗士”。但跟师兄师姐以及老师交流之后,我发现,在选择实习单位时,还是要根据自己现有的能力和今后的规划来作出理智的选择。去外文媒体实习确实可以开阔眼界,了解这些老牌强势媒体的运作方式。但另一方面,在外媒实习时,实习单位一般不会给你分配重大的任务,多数时候你可能只能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别人忙活,没有机会真正动手操作,或者顶多就是帮忙搜索背景资料,技术性工作不会太多。而且,外文媒体的驻亚洲机构往往规模有限,招聘正式员工的名额很少,因而,由实习员工转成正式员工的机会很少。相反,香港本地的一些媒体可能没有那么耀眼的光环,但是会将很多具体的实际工作分配给实习生,真正放手让实习生操练。这样,我们便有更多机会全面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同时,去香港本土的媒体实习也是感受地道的香港企业文化的良机,能为部分同学日后留港做准备。

  至于我自己,在仔细考虑之后,我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去北京外文媒体实习的机会,选择在港的一家电视台。因为我个人很喜欢香港的生活,希望毕业以后也能留港发展,因而,在本土媒体的实习机会能让我提前近距离地接触一下香港的媒体环境,帮助我更好地作出判断。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明智的。从12月份到现在,我一直在那家电视台实习,不仅对当今中国媒体的生态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于社会发展及其走势等内容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被同事们的新闻热情和工作动力所鼓舞,在与他们分享人生经历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今,我与他们都成了亲密的朋友,相信即使以后我离开,这份友谊也会是我可以带走的珍贵礼物。

  在我看来,在实习的过程中具体学到了多少新闻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实习真正体会自主、独立的含义。很多外国同学假期不选择实习而是选择做个背包客潇洒走世界,或者是去缅甸、菲律宾的一些偏远地区协助独立制作人拍摄新闻和纪录片。而相比之下,内地的大部分同学往往会纠结于实习机构的名声大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期望,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欣赏专属这一路的风景。

 

  香港魅力:冲突的和谐

  香港是不是传说中那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呢?看你的选择。

  在终于活着走出期末论文大战之后,我们班上十来个同学携手并肩,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直奔中环兰桂坊(TVB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闻名世界的酒吧街之一)。抱着对“万恶腐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好奇与批判,我们战战兢兢地走向酒吧街深处。

  同样一条街,店面各不同。有的店里人影摇曳、彩灯晃眼,门口散发的不是酒气,而是诱惑。有的店清清爽爽:实木桌子上一盆小花,若有若无的音乐萦绕。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抬头看看招牌,或走进炫目处疯狂扭动,或踱入疏影处散漫聊天,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路边的跑车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拉风。偶尔有超模般的美女坐进去,仿佛惊鸿一瞥,我们已看得发呆,忽然轰轰两声怒吼,香车美女已绝尘而去。当然,街上也有刚刚加班归来的上班族。他们西服都来不及换,便站在路边,举一瓶啤酒,幻想“喝走”一天的疲惫。

  我们四处转了转,受不了音乐的嘈杂,最后还是找了一家小小破破的糖水店坐了坐。门口的牌匾已经斑驳,店家脸上带笑,讲着蹩脚的普通话。店里的顾客有身着校服的学生,有穿着家居服的中年夫妻,也有一身潮牌、打扮入时的MK仔(香港人对穿着时髦甚至怪异的年轻人的称呼)。大家各自点一碗经典的椰汁西米露或是木瓜炖雪耳,谈天论地,说说笑笑。

  这个夜晚我们所瞥见的景象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香港生活的全貌。整个世界是你的,但又和你没有丝毫的关系。加班、泡吧、炫富、低保……和任何一个地方一样,这里有各种人、各种生活、各种差距,只是香港人对此更加习以为常,往往笑而不语。这里是一个自由的港湾,你可以随意地停停走走,不会有人横加阻拦。当然,如果你迷失,也不会听到一声及时的呼唤。依我之见,香港适合散漫不羁或者目标鲜明的人。

  但我还是很爱这里的生活,因为这里有各种中西美食,而且24小时不打烊,最好的夜宵永远在微笑着迎接你的到来。于是,我不知不觉养成了半夜整理各种美食照片的习惯。除此之外,偶尔睡不着的时候我很喜欢听电台里的音乐和故事。于是,我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做个午夜DJ,聊聊美味夜宵,说说暖人心语。在寒冷或不冷的夜里,给你的辘辘饥肠一点安慰。用一双耐心倾听的耳朵和几句有意无意的问候,为或疲惫或空虚或欢快或躁动的心情提供一个依靠的角落。“食色,性也”,在终于开始消停的夜里,面对最本初的想法,满足最原始的思念,是不是很好?

  我不在意这个关于夜宵和电台的梦会不会实现,我看重并深感享受的是这种生活体验。浮华的大都市可以加速人的迷失,也会帮你洗尽铅华,这种冲突的和谐正是香港的魅力所在。

  回首在港大的学习生活,我觉得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评价用在这里很是贴切:“我有如游子归家。”我从开始的雀跃欢快、茫然焦躁,到后来勇敢正视自己、作出选择,而后又慢慢归于平静。我的内心渐渐生出一股稳定、柔和的力量。来到港大,我真好像回到家乡,回到最亲切、安全的地方,自由挥洒,无所顾忌。

  如果你问我:“你现在是一个合格的媒体人了么?”我不敢拍着胸脯说:“是。”但我可以很肯定、很平和地回答:“我是一个更好的人,而且正在很开心地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港大的开放包容和香港的多元活力给了我勇气与信心去平视对手,展望未来。

  在路上,又是在家乡。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