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最新资讯>这十年,我与DIY留学申请的纠结

这十年,我与DIY留学申请的纠结

  今天去中信银行取回check了一个月的签证。终于,DIY留学申请的所有流程都走完了。回头看看,不由自主的长舒一口气。一个月后,新的征程又将开始。趁着新的摸爬滚打还没开始之前,回顾一下这一路的纠结也不错。

  曾经,Emily说过,我的故事如果写出来,一定会比她的万字详尽申请总结更吸引人。但我认为,平铺直诉,也许才是对这么多年的曲折路线和辛苦付出一个最好的总结。因为这其中经历的种种并非那么戏剧性的跌宕起伏,也没有太多煽情成分。一路上更多的是放弃和失望,以及不甘心的继续坚持。

  我不想说因为现在申请成功了,过去的一切都烟消云散,虽然它们的确都已经过去。我更不想用"血淋淋的惨痛经历"和"跌倒再爬起的坚韧意志"特意给各位打鸡血。因为我深知依靠打鸡血的奋斗是短暂的,更重要的是产生自我造血的能力,自我激励和坚持。每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历程都不可复制,因此每一位申请者的故事都是一个个例。但可以说,我的故事绝对是一个特别的例子。我只想告诉你们我从自己的例子了学到了什么。希望我的故事对即将申请以及曾经失败的同学有所帮助。

  缘起

  第一次听到GRE,TOEFL和申请国外学校的关系。我还是大一新生。而我的大一,恰恰是十年前。我在南方一所不知名211上大学,全国排名低。这里是留学的荒漠,几乎没有人计划毕业后出国。即使是告诉我可以考GT和申请国外读研究生学长,也在毕业前选择了考国内非top3的博士,而不是留学。

  第一次放弃

  第一次打消考GT的想法,推迟留学计划,我即将升入大三。那个暑假,作为最早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我学到了甚多实验技术,也真心喜欢做实验时的自己,喜欢实验室里欢乐轻松的氛围。师兄师姐们耐心的讲解让我渐渐对科研是什么有了大概的概念,今后继续科研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但由于当时出国主流论坛太傻和寄托上成功申请的例子都是牛校牛人,凭什么能申请上在我心里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师兄师姐们也认为以我们学校的牌子出国太难,并且发文章时本科生不能挂名,申请到的几率太低--因此我被说服了:路线改变为先在国内读研,积攒文章再考GT申请出国。

  决定要出国

  像所有心气高的孩子,我想进入国内最牛的研究所之一中科院读研。但由于当时正在做着校创新课题,复习的方法和心态也不好,我并没有考上。机缘巧合,在毕业前,联系到中科院一位刚回国的PI,在他实验室工作。那段时间的收获非常大,我不单了解到好的科研应该怎么做,从师兄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在他们身边似乎总是充满了无尽的可能和充分的信心。我也想成为像他们那样内心强大的人,但我更明白了应该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出国的想法更强烈。

  GT计划第二次放弃

  调剂回本校读研,我拥有的是自主选择想做课题的自由以及一个清晰的目标。但我这个人总是在开始的时候过分低估问题的难度,执行的时候又有那么不多不少的完美主义。所以当自认为现实情况不适合或者不利于打一个完胜之仗的时候,总是会变得拖延和退缩,夸大问题的难度,自己画了一只纸老虎并把它幻化成了真老虎。独立完成没有任何基础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课题的同时,坚持考GT变得如此困难。结果是我只坚持考完了T,却没有G的成绩,也没有时间在毕业前重考一次。

  申请欧洲学校和研究所,以失败告终(以及失败总结)

  没有G成绩申请美国就无望了。于是我只能转而申请欧洲学校。我的信息来源只有一个当时在挪威读研申请上马普的朋友,而且当时面临毕业压力,有不少事情没做好。欧洲申请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我当时没做好的事情大概归纳为两类。

  1)研究背景和申请材料的准备

  欧洲的博士申请大部分需要硕士学历才能申请。招人也分两类,一类是每个导师实验室自己招人。一类是学校或者系里统招,然后再分到导师组里。前一类需要自己关注实验室有没有空缺,后一类和美国相似,每年固定时间接受网上申请,统审材料,一般一年有2-4次申请机会,都没有申请费。这两类不论哪类都非常注重套磁。因为欧洲读博是算工作经历的,给monthly salary而不是stipend。所以非常注重申请人的科研经历背景文章以及成绩等硬件条件。还需要准备有针对性的Research proposal等。而我当时积累还不够,英文邮件和文书写作也没有经验。这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2)选校研究和套磁

  另一个原因是我申请的学校清一色的欧洲老牌明校,在国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和我match的组不是很多,所以申请的时候劣势比较明显。当时我几乎每星期都去naturejobs和scientificjobs还有自己听过的学校网页上找最新空缺的位置和要求,套磁了不少,回复不多。加上当时申请自己的导师也没给推荐欧洲的研究组或者导师(很关键),也没有师兄师姐或者校友资源,完全是自己找信息,自己套磁,瞎折腾申请,所以陆陆续续申请的6、7所学校全军覆没了。

  痛定思痛,奋起申请北美,再回初衷

  可以说,没申请上很伤心。然后我和中科院的朋友谈,他就拿身边的例子鼓励我,说:他的同学手上有PNAS一作nature一作好几篇的。这么好的平台,联系国外postdoc都发了一百来封套磁信。所以出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当时还说了一句让我惊醒的话“今天不海投,明天就投海。”所以我就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申请目标,认为申请欧洲的目的是以欧洲为跳板,postdoc再到美国去。既然这样还不如直接去美国读博。接着我通过师姐的关系联系到了很高年级的一位师兄。目前在美国做助理教授的他虽然没有给任何申请相关的直接建议,但也建议我到美国接受博士生的教育,以及努力广撒网多联系,不要顾及学校GPA文章GT。我联系的top20-50的师兄师姐也说,GT没有那么重要,你做过什么想做什么更重要。我一颗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些。

  1)定位

  由于我的硬件条件完全没有靠谱的判断参考,定位也不能遵照学校出身,GPA,GT,文章等等硬件条件。我的学校出身已经没法改变。我的本科GPA84分,用WES算出3.42分,也已经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了。我看的学校对GPA最低要求都在3分,往年录取的average有可能不一样,越是专业排名靠前的学校越高。但这并不代表着GPA低的学生没有录取的机会。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但又不仅仅是一门动手的科学。所以我分析背景的时候完全是看自己做过什么项目。实际上,国内本科,工作和硕士阶段我磨练的都是实验技能。对于研究课题要提出新鲜并且有研究价值的见解还是不太现实的。但这也是接受PhD教育的意义所在。我有三个方向不一样的项目经历。所以我找的是这三个里面有没有联系,其中一项的技能能否辅助另一个方向展开课题研究。所以我找的program是需要其中两项以上方向的program,这其实也是现在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很多的跨专业研究需要两种以上不同的专业知识优势整合来研究一个课题。

  2)选校和选导师

  OneNote里的若干若干学校的admission页和N多N多教授的research interest和分类文件夹中的研究论文和综述。

  每一个学校同各大领域里的研究强项不一样。导师做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看program的时候应该多看看有哪些导师,都做什么研究,上哪些课程。系里有哪些方向的研究中心,有哪些成熟的设备平台。这些优势或者特点是否和你想做的事情相吻合。这一工作对于是否能写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文书很重要。我花了一定的时间把大概80所学校的研院都看了。直接用USNews的生物专业排名找学校研院链接,一家一家的看过去。在一个Excel表里把研院网址,小秘联系方式,GT/ GPA要求,申请费,需要的材料还有提供多少奖学金都记下来。再把导师的研究项目都看一遍,以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为关键词,着重刷关键词。有关键词的就细看能看懂多少,是否了解他是怎么做的。除此之外还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导师以及其学术水平。主要用到的是三个工具是:PubMed(生物医学相关),Google Scholar,BioMedExperts。论坛里也有同学提出使用H-factor来查询,具体步骤请自行在论坛里搜索。其中PubMed,Google Scholar查文章/原文,引用次数等等;BioMedExperts(仅限于生物医学相关方向)查专业方向全世界有哪些组发了文章,多少篇,文章作者合作关系(一篇文章的几个作者都来自哪里)。除此之外,我还到DOE,NIH的网站上查获得拨款的大型研究项目都在哪里进行。也用查过个别导师获得了多少grants。

  3)文书:个人觉得文书挺重要的

  CV:CV绝对是第一印象。录取委员会即使没时间看PS,推荐信,CV也会是一定看的。这可能是我花最长时间打磨的部分。从申请欧洲起就边写边改。从流水帐CV写到专业相关CV,修改成重点突出的CV,并且在写PS的过程中不断修改CV。

  PS:把专业相关CV写好以后,好好想想自己想做什么方向的研究,为什么要做它。有时候事情本身的意义是做选择和困难时候坚持下去的重要支柱。想一想,我的信念是什么。我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做这件事。我的第一稿实际上就是个巨细无遗的流水帐,三个研究经历,字数多达1200+。写了两三个星期。个人认为写明白了有利于仔细寻找兴趣由来以及大幅砍掉不重要的部分。以前初中的物理老师说:读书就是把一本书读薄,然后在一个领域里慢慢把书读厚,然后再读薄。新手写文章也是这样,先安排好几个outline,然后铺展丰满,再重点修出curve。有必要的时候可能还得重新整合,再进行plastic surgery。实际上,不是写作高手,要把字数写上去困难,更困难的是把丰富的信息有效的整合到简洁的一句话里。更何况还有语言这个拦路虎呢!我拜托了英语母语的朋友帮修改语言。每每他们返回粗改稿,我就感慨一次自己语言是如此贫瘠。只能一步步来,边写边学吧。

  PS最好能生动吸引人,但如果特意为了吸引人摆些不合适的例子或者大家都讲的故事,有可能会产生反效果。我的第一稿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幸好朋友给了我很中肯的中文意见,然后我重构了PS的结构,修缮语言。最终决定写技术流路线,只写了我想做什么,做过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选你们学校。连给我改语言的朋友都说这一稿写得比上一稿好多了,写的就是你,理由强有力,例子说明到位。我的PS就一直在第二稿的基础上根据选择的学校微调。没再花更多的精力。当时朋友生病了大半个月,又遭遇飓风和停电,还辛苦的帮我把关文书。非常感动!

  RL:推荐信有的人说重要有的人说不重要。这种情况按我的风格一律都视为重要去处理。申请欧洲的时候需要两封推荐信,当时就已经拜托推荐人写了。一位推荐人是让我自己写然后他大刀阔斧的改了。是他特意打电话来跟我说明原稿为什么不行,我才意识到好的推荐信应该是怎样的。怎样的推荐才是帮我而不是害我;也是他从来不拖沓的帮我上传推荐信,打评分,才让我的申请变得更容易了。这样认真乐于助人的老师可遇而不可求。另外两封推荐信是我自己写的,设身处地的想身为这两位老师,和我的关系,应该侧重哪些不同的优点用哪些不同的例子。其中系主任改动了细微内容。硕士导师给改了本科期间参与项目的名称。

  4)网申

  要求细致的系统工程,马虎不得。

  要全面了解项目:到各个项目的网站上看看具体有哪些要求,多问问小秘今年政策是否有变化。比如有的项目明确说春季不招生的,不招国际学生的,都可以放弃了。有的项目要求申请人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比如上过特定的课程,如果不符合,基本也可以pass了。有的项目卡标准化考试分数的,那么就得选择是再刷分,强申,还是放弃了。这一步做的越早越好,不要到了最后准备寄材料了突然发现就算寄了也是白寄。

  细节要把握好。寄送申请材料,有些项目要求的材料可能比较特殊,比如要求寄送cover第一年全部费用的存款证明,大学所学课程的描述等。另外,有的项目要求寄护照的复印件,所以尽量提前办护照。如果某些材料实在无法在deadline之前提交,应该提前跟项目的小秘联系沟通。材料跟进:材料寄出去之后也不要掉以轻心,应该多关注网站和网申系统中的消息,多联系小秘。发现缺材料应该马上补齐。有的学校网申系统会在ddl之后多等不长于一周的时间,这时候还可以提交材料,一定要和小秘多联系,让他注意到你十分想申请,正在尽力完善package,大部分情况,小秘都会等,并且和你跟进的。但还是越早越好,越主动越好。 尽早准备,不要把任何一项任务留到最后一分钟完成。

  5)面试:sell yourself

  我有四次完整的面试经历,其中戏剧的部分是有两所排名靠前的学校当初别人不怎么看好,认为我的背景申了也是白申。但最后我拿到了面试。我想原因除了项目match,申请背景没有明显缺陷(虽然也没有明显的亮点)之外,文书可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四次面试中两次刻苦铭心的失败让我意识到了除了文书表达,面对面的表达也不能忽视。一所学校的面试官没看过我任何资料,CV也没看,更别提PS了。只问了为什么喜欢这个方向,做过什么课题,喜欢研究的哪一部分,编程经历有无,认为到另一个国家学习意味着什么,等等。自我感觉答得还算行吧。结果却是rej。说明我的回答没有说服这位面试官我是有能力并且适合他们学校的申请人。另一所学校排名很高,由录取委员会面试,四个面试官轮流发问和追问。说实话,第一次见这仗势,心里那个打抖啊。上来只问了两类主要问题,introduce yourself, your standard of choosing programs and places. 准备不够充分有点措手不及,感觉答得不到重点想拉回来的时候就进行到下一个问题了。欲哭无泪。最后拿到rej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要做好完全的准备:即使面试官不发问,也可以在20分钟之内把自己的经历讲得有声有色。UIUC的面试机会我差点以为自己要错过了。给我安排的时间正好不合适,之后大概一个月的时间里不管怎么追问都没联系上小秘。特别着急特别灰心。一个月后小秘说我错过了她们第二轮海外面试,而她们刚忙完美国本土的第二轮面试,将会继续安排时间给我补面。拿到这次补面的机会有点小小的意外。因为之前别人的打击,让我觉得UIUC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拿到面试机会的时候,我就想,不应该把它当成一次面试,而把它作为一次锻炼的机会,锻炼自己把研究讲得有趣有意义的机会。事实上,我认为我做到了。也许这也是两位面试官给我肯定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前面的失败经历,没有Emily给我讲她自己是怎么准备面试怎么描绘梦想和兴趣的,也许我还是会准备不足。我想这就是我面试中最大的收获:怎么从细节和宏观上都讲好自己的research story。

  6)心态:不要让焦虑挤掉了应该付诸的努力

  申请中我经历过很多狗血心态,也许大部分申请的同学都会经历。但结果来看,实际情况真没我们担心的这么困难。克服困难的关键是放下包袱,勇敢的去尝试,去坚持。

  考GT的时候就在自卑,错误率这么高,怎么考到有竞争力的分数啊?什么答案都拿不准要不要转考啊?逼到最后一个月,心想算了,当去摸摸底拿个分数看看。结果甩开了杂念安心复习,考试也就顺理成章的过了。分数不能傲视群雄?申请学校调整一下就好了。

  打电话之前就在想,万一小秘听不懂我的问题怎么办啊?万一一次电话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对申请不利了怎么办啊?结果小秘很耐心,回答很详尽,语速也适中。

  套教授就在想,万一教授都不回怎么办啊?万一写的内容教授一看就觉得水怎么办啊?要不要研究个三四篇paper再打啊?要不要他用的技术我全部都得会呀?结果写了四大段的套磁教授也不回。写了几句话的套磁有教授回了。

  这让我想起一篇看图写作:在守门员看来,球门无限大,自己无限小怎么守都守不住;在射球的人看来,球门无限小,守门员无限大,怎么射都射不进。你的球门是大呢还是小呢?

  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太多了,但这不足以成为不去努力尝试的理由。Beliefs areself-fulfilling prophesies.你相信什么?信念有多深?--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梦想能走多远。

  尾声

  人生确实没几个十年。我肯定不会说这十年我都用来走出国的道路了,这不是现实。但是,这十年确确实实是我自我认识和自我探索的十年。我可以肯定的说虽然有些遗憾没能更早的出国,但我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想做什么,擅长干什么,以及还有哪些缺陷。我想,将来我也许还会犯类似的错误,但希望犯类似错的时候自我折磨的时间能更短些,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的节奏更快些。我更理解现世中的种种挣扎,种种争取。我相信付出会有回报,更相信正确的方法比盲听盲信或者蛮干更凑效。我也不再生活于理想之中。我并非一个执行力很好的人,更不是自制力很强的人,IQEQ都平平,还有点懒惰和犹豫。但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自命不凡,觉得自己不论干什么都能做成功的人了。我正在成为一个不那么轻易的受外界影响的人,一个独立的、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得起责任的人,一个明白了重要的事情优先做和用心做的区别的人。

  最后,引用自己的申请日记中自我鼓励的一句话作为结语:我还在积累的路上,让岁月沉淀成我的厚重;我还在追梦的路上,没有改变方向,相信最终一定会到达。

0

发表我的评论

发表